以读促悟,阅读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倪妍
《语文课程标准》对“读”有着很明确的要求:“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我们的小语教学似乎是重“读”而未重“悟”,或“悟”而乏术,造成了顾此失彼的尴尬,致使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学生挺活跃的,但实际上学生游离于语言文字的浅表层面,收获甚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采用以读促悟的方法,重点训练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以读感知、以读悟情、以读悟理、以读悟道,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一、以读感知
读,是学习语文最直接的实践活动,也是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读通读懂课文,让文章的思想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想有所触动,即读中要有感触,读中要有思考,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积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底蕴,形成思想意识。例如,小语第一册的课文大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较轻松。我们教师要利用文本这个个性,朗读时让学生边观察画面、边朗读,用画面语言提示朗读时的语气。像《春风吹》一课中,教师可以出示句子对比读,如:“春风吹”和“春风轻轻地吹”启发想象“轻轻地吹”的样子。经过反复练读,学生会有所感悟:第一自然段中“春风吹,春风吹”,是说风把春天吹来,吹得有力;第二自然段“春风轻轻地吹”,是说春天已经来了,春风变得柔和了,带来了细细的春雨,小朋友都来钟树种花。再连起来读,边读边想象:绿柳、红花、燕子、青蛙,毛茸茸的草地和欢乐的小朋友。要把大自然的美与文字的美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而且受到美的熏陶。
二、以读悟情
文以载道,文以披情。文章总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而作者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课文时,要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冲动,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如在教学《
晏子使楚》,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开展活动:一名学生扮演晏子,一名学生扮演楚王,若干名学生扮演楚国的大臣,模拟那时的情境。在表演过程中,孩子们要反复阅读课文,模仿晏子动作、神态,揣摩他的内心感受,推敲晏子说的话,想象楚王的反应。这样一系列的判断、推理、提炼的过程,就是“悟”的过程。在活动中,“悟”的准确性、情感性得到训练和发展。又如在教学《》一文时,,体会其艰难,我首先抓住“夜以继日”,让学生知道“夜以继日”是夜晚连着白天,白天连着夜晚,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忘记了休息;接着,我抓“反复”让学生知道“反复”是一遍、二遍……几十遍、几百遍;最后抓“练习,练习……”中的省略号,知道她除了练习还是练习,不计其数地练习。在层层深入地挖掘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次比一次投入。平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创一些这样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在朗读活动中感知人生、感知自然,在感知中积蕴悟性。
三、以读悟理
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理想内涵,有对大自然的赞叹,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意志教育,还有在危险的时候为别人着想的品格教育,发人深思,耐人寻味。面对这样的文本,我们教师都不能直接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感悟。阅读是一种由一系列心理因素和心理活动组成的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再创造性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要经历阅读感知、情感感知和理解领悟三个阶段。因此,要
以读促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