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先秦历史散文.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国语》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
二、记事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1、《尚书》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原名《书》,后称《尚书》或《书经》,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内容是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词、讲话、文告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尚书》是记言文之祖。《尚书》文字古奥,语言技巧超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尚书》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2、《春秋》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大事纲要。古代各诸侯述历史的“春秋”,至今流传的《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鲁事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的大事。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
《春秋》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它所用的是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在修辞技巧上,表现出很深的功夫,一字之用竟会“寓褒贬,别善恶”,(如“天王狩于河阳”,“宋人弑其君杵臼”,“莒弑其君庶其”。同样是“弑”,“人”与“国”又有区别,“人”是少数人,“国”是国人)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被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这种鲜明的倾向性和笔法对后代文学家、历史家有极大影响。
一、《左传》的成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并附记灭智伯之事(前454)。全书分六十卷,共十八万多字。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二、《左传》的思想倾向
第一,尊礼的思想倾向。
礼是周代宗法社会为维护统治秩序以及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而制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在君国大事、外交往来、宗庙祭祀、人际交往中都必须受礼的约束。
如:
“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桓公二年);
“治兵于庙,礼也”(庄公八年);“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庄公三十一年)。
两军交战,君子也坚守尊卑之礼。如:
齐晋鞍之战,晋军将领韩厥赶上已败逃的齐顷公战车“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成公二年)。
晋楚鄢陵之战,晋将郤至多次与楚共王相遇,“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成公十六年)。
“这种使后世很难理解的情形,正是反映了表现等级尊卑的礼是维护这个社会形态的核心思想和制度,较之两国之间一时性的矛盾要更为重要”。
第二,重民的思想倾向。
桓公六年随国季梁论民为神主:“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国君是以镇扶其民”(昭公二十五年)。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哀公元年)。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宣公二年)。
对以人祭祀和殉葬,司马子鱼批评道:“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僖公十九年)
《左传》表现出的重民思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先秦历史散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镜花流水
  • 文件大小69 KB
  • 时间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