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复旦投毒案.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复旦投毒案,痛心之余的思考
近日,复旦校园一起投毒案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4月1日,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黄洋因身体不适被送医就诊。入院后,病情急剧恶化。3日,黄洋的血小板开始减少,被送入住进了外科重症监护室;7日,鼻孔出血;8日,陷入昏迷。在此期间,治疗团队不断尝试确定引发黄洋肝功能重度损伤的毒素来源,直至9日,黄洋的一位师兄收到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提请注意一种化学药物,经过院方及师生努力,最后发现引发黄洋中毒的是N-二甲基亚硝胺。4月16日,黄洋不治身亡。4月11日,警方在该学生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N-二甲基亚硝胺。4月12日,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林某存在嫌疑。4月16日,经上海警方确认,涉嫌投毒杀害室友黄洋的犯罪嫌疑人林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目前嫌疑人林某还未供述,有毒化合物的来源尚不明确。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年轻的生命、花样的年华、象牙塔的单纯、高学历的光环,让人不得不对这起投毒案倍感震惊和惋惜。人们在震惊、惋惜和痛心之余,更应该对我们的社会、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展开反思。
帮帮认为:
,过度曝光犯罪嫌疑人可能对案件进一步侦查产生不利影响。
哈贝马斯指出,现代社会舆论的核心特质是“对话——沟通”。在法律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而又尚不完善的背景下,日益成熟的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一道,为个人维护正当权利、为知识分子及公众表达意见、行使话语权力搭建起了一处公共空间。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舆论作为“体制内”的现代性因素,发挥着其对司法正义实现的良性推动作用——代表民众与行政、立法、司法等国家权力机构进行沟通对话和协商,从而实现民众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然而,舆论作为第四种监督权力,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界限内,它会起到良性推动作用,但是如果超越了界限,也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就复旦投毒案而言,目前,舆论一片哗然,对犯罪嫌疑人口诛笔伐者众。帮帮认为,虽然此案关键证据N-二甲基亚硝胺已找到,但该证据并非直接证据,其N-二甲基亚硝胺来源尚不明确,该证据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关联性也未得到证实。且嫌疑人犯罪动机尚不明确。因此,在案件没有进一步侦查、审理和判决前,过度曝光嫌疑人,是对嫌疑人的一种不公正,同时也可能对案件进一步侦查审理产生不利影响。

复旦投毒案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难以接受这样的故事竟然上演在著名的高等学府里!类似案件从十九年前清华朱令案开始,在高校时有发生。这暴露出我们的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从教育理念到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无一不值得国人拷问和反省。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地抓素质教育,但实际上,素质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批量生产。学生成功的关键是分数和排名,过份强调成绩,而忽视个体特质,忽视心理健康、忽视道德教养、忽视法律教育,这正是中国式应试教育症结之所在。自 1985 年中央决定在全体公民中开展“一五”普法宣传教育以来,我国的普法教育已进入到“六五”阶段。普法的主题也由“一五”时的“普及法律常识”发展到“二五”时的“法制宣传教育”、“四五”时的“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和目前“六五”的“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全民普法教育的大背景下,1986 年 9 月国家教委发出了《关

复旦投毒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坐水行舟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