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语言修辞思想
语言是社会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离开语言,既不能思考,更谈不上表达了。思维与表达的效果如何,与言辞关系重大。
《左传·哀公25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心之所之为“志”,即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思想意志通过语言文辞才能表现出来,这就叫做“言以足志”。
美好的言辞能充分地表达思想。言辞不美,就缺乏感染力,就不可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在论写作与修辞时曾举子产诸人之例:“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宪问》)
修饰、润色都能使文章生色。
孔子讲语言修辞大体有这些原则:
1、诚
《易·乾·文言》:“修辞立其诚。”
“诚”就是言之有物,讲究效用。
《礼记·表记》:“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情欲信,指情感应真实无伪;辞欲巧,指言辞灵巧漂亮。
2、达
《论语·卫灵公》:“辞,达而已矣。”
何晏集解引孔注:“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
能如实表达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就叫“达”,不能如实反映则为不达,也即是“辞不达意”了。
“辞达”颇为不易。
苏轼有言:“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事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谢民师书》)
3、文
《左传·哀公25年》:“文以足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论语·泰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言辞要有文彩,要讲究语言美,不能粗野鄙陋,出言不逊。
老子宣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实则“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文心雕龙·情采》)
孔子修订《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例如:
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陨如雨。”(《公羊传·庄公七年》)
“地不及尺”表达不确切,‘不达’,故改为“星陨如雨”。
《春秋·僖公十六年》:“春正月,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飞过宋都。”
《公羊传》:“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六鷁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鷁,徐而察之则退飞。”
故董仲舒称:“《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旧史里“孔林夫、宁殖出其君”(参见《左传·襄公20年》)孔子修订《春秋》,则书“己未,卫侯出奔齐。”(见《春秋·襄公14年》夏四月)旧史所记,罪在臣下,《春秋》所书,咎由自取。这即是,“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左传·襄公14年》)
《论语》中孔子之言修辞手法的运用亦丰富多彩。
用比喻者言辞浅显而意味深长: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19)
孔子的语言修辞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