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即“快乐” -------谈生活中的佛学智慧
清净散人
11/29/2018
“放下”即“快乐”
一、什么是佛
二、佛学与道学、儒学的相通
三、生活中的佛学智慧
四、“放下”即“快乐”
五、快乐之本-----恕、助、淡
一、什么是佛
佛----梵文,意译为“觉者”、“知者”、“觉”、“悟者”。东汉许慎《说文》中:佛---“见不审也。从人,弗声。”“见不审”意思是“表现出不细审不追究”, “弗”意为“不平”(即“社会不平等”)。“人”指“教导者”。“人”与“弗”联合起来表示“教导人们如何去面对社会不平等的人”。
一、什么是佛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孔子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佛在心中”,人在佛中,自然成佛。即便纵然是魔,只要放下屠刀,也可成佛。而人若想成佛则需自然,万万不可急于求成,要心如止水,破除贪念。
二、佛学与道学、儒学的相通
儒学、道学、佛学都属哲学,
所谓“哲”,知也。——《说文》。
哲,智也。——《尔雅》,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佛学与道学、儒学的相通
儒学:是通过思想、仁义礼智信,来教化人们,进而治理国家,让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地位与身份,比如“你是父母”就要给子女做出楷模;是为官者,就要以天下为已任;是老师,就要为人师表做出榜样,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儒家就是这样来给每个人制定“角色”,规范其在社会中应该完成的责任与任务。
二、佛学与道学、儒学的相通
道学:是强调尊重自然、尊重每一个人的本性,更多的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让你保持生命的健康,道教养生最重要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一年有12个月,12个节气,一天之中有12个时辰,它们对应身体的健康,让人们的生活习惯,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天人合一,该静时则静,该睡时则睡,该动时则动, 以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佛学与道学、儒学的相通
佛学:以净化人们的心灵。人生的痛苦与烦恼,都是来自于对欲望的过分追求,佛学就是通过修心来净化心灵,通过戒、定、慧,来对治贪、瞋、痴三种心灵的疾病:以戒对治我们的贪念,以清净来对治我们的嗔,以智慧来对治我们的愚痴、无明。无明是什么呢?无明就是看不清现实和世界的真理,以妄想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因而生起烦恼。因此,佛学在净化我们的心灵、息灭我们的贪嗔痴,有着极积的社会意义和生活意义。
二、佛学与道学、儒学的相通
儒、释、道都主张和谐
“和谐”---“和”字,是禾苗边一个口,有饭大家吃,这是物质文明,体现民生,而“谐”字意指大家都能说,这是政治文明,体现民主。
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之一
和谐思想渗透在中国传统的各个领域,也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
二、佛学与道学、儒学的相通
儒、释、道都主张和谐
道家侧重于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儒家主要讲人与人的和谐,佛家讲人心的和谐,最后都是祥和安乐。
儒家所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天下和平”达到新世纪的“六和”。
放下即快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