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梅兰竹菊的文化意蕴.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梅兰竹菊的文化意蕴
战原、信陵、春申四君子,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千古流芳;花中也有四君子,傲雪、幽香、坚毅、淡雅,以其清高的品质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它们便是点缀在中国文化史长河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中国文化从先秦开始即推崇君子人格,“君子坦荡荡”“君子泰而不骄”“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之交淡如水”……与君子有关的诗文不绝于篇籍。自古而来华夏士人吟诗作赋,挥毫泼墨,便是借着梅兰竹菊的幽香雅致、冰清玉洁表现自己的独立精神,“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抒发自己对于君子人格的向往。
文学史上,那些集中华文化之大成的鸿篇巨著,无不是点缀着梅兰竹菊的意象。比如,一部《红楼梦》,梅兰竹菊四君子在大观园中频频亮相,甚至是一部书中许多儿女的精神寄托。白雪寒冬,盛开着红梅的栊翠庵,住着梅花雪水沏茶、傲视俗物的妙玉;千竿翠竹掩映的潇湘馆,黛玉风骨逸致,泪洒斑竹,以咏絮才夺魁菊花诗。曹雪芹先生将梅兰竹菊美好的意象,赋予了大观园中一群身处世外桃源而远离俗尘的女儿们以美好的品格,寄托着文人理想的人格境界。非但文学作品,国画中梅兰竹菊四君子更是寄寓了画家许多情怀。王冕的《墨梅图》、赵孟坚的兰,郑板桥的竹、“八大山人”朱耷的菊……写意传神,尽显君子之风。
悠久的中华文化史,历代的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勾画,共同赋予了梅兰竹菊丰富的文化意蕴,古诗、古文、古画中,四君子意象层出不穷,华夏士人的精神血液便浸染在这水墨之中,流淌在字里行间。
一、迎霜傲骨之梅
梅花不仅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还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梅花也是如此。“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咏梅》),梅花隆冬盛开,剪雪裁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敢与雪花争一片冰清玉洁,是不畏严寒的傲骨的象征。
提起梅花,我们多会想起那个以“梅妻鹤子”而称的林逋。他远离尘俗,独具傲骨,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他的这首《山园小梅》是咏梅诗中的绝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在众芳凋零的冬日,梅花凌寒独开,占尽一园风情。“疏影横斜水清浅”,梅花疏疏落落,倒影横斜在清浅的水中,传神之笔写出梅花爽朗清澈的风骨,多么像一幅水墨画。“暗香浮动月黄昏”,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梅花的醉人芬芳,暖了一个冬日的冷寂。世传他爱梅爱鹤成痴,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林逋在这首诗中,正是借着咏梅表达了自己远离尘俗的清高和淡雅。
还有一位词人,也是借着梅花表现自己的人格。如果说林欣赏的是梅花疏影横斜的摇曳和脱俗的气质,那么这位词人钦佩的就是梅花的傲骨。他便是南宋的爱国词人陆游。林逋的诗是咏梅诗中的绝唱,陆游的词在咏梅词中亦然。词曰: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整首词的基调有些清冷和愁苦,正与他此时的心情相映。爱国如他,却壮志难酬,如何能不愁?陆游一生铮铮铁骨,立志报国,却命途多舛,饱受挫折。这在断桥边寂寞开着,“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梅花,凌寒先开,无意争春,却受着群芳的妒忌,多么像一直承受着各种猜忌迫害的词人。然而,梅花仍旧是留着自己的高风亮节,无论风雨如何摧残,仍有香如故。陆游自己不也是这样,尽管人生坎坷,却还是不肯摧眉折腰,仍要留得一片冰清玉洁吗?
写梅爱梅的自然不只林逋和陆游二位文人,我们能够想到的还有很多。柳宗元、苏轼、王安石,曹雪芹……生命中不乏起伏波澜的诗人都曾经用咏梅的佳句,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只有诗人,画家王冕的《墨梅图》独具一格,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更显清气,被誉为“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经过历史的沉淀,梅花已经作为清高和傲骨的象征化入华夏士人的精神血液,成为君子傲骨的象征。
二、幽清高洁之兰
兰生幽谷,是中国文化中幽清高洁的君子品格的象征。西方文化中,有一个叫纳西瑟斯的少年,迷恋自己水中倒影的美貌,为拥抱自己的影子而溺亡,化身水仙花,孤芳自赏,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生于幽谷的兰花有些相似。然而,在中国文化里,兰花的生于幽谷、孤芳自赏却是另一种韵致,毫无贬义。它的隐于深谷,是对繁华的不屑一顾,它的孤芳自赏,是远离利禄功名的淡泊。《孔子家语》云:“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兰,最具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洁身自好。
在中国文化史上,与兰关系最密切,也是文人爱兰源头的,应该是先秦时期影响了后世无数士人

梅兰竹菊的文化意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buufeh05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2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