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
就像北京满洲味浓重的四合院,上海雅致高贵的小洋楼一样,骑楼,是广州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建筑。
骑楼出现至今,不到百年。但它在短短时间里风靡全城,成为这座城市主要街景。它的影响深远,某种程度上,成为广州建筑文化的代名词。
在骑楼的前世记忆里,是与老广州货如轮转的商业繁华相联系。无论是长堤一带的盛景,还是北京路、上下九一带数不胜数的老字号,都有着骑楼的深刻印记。
历史,不仅仅只出现在教科书,更加反映在有生命、有形体、有质感的城市中。也许,当我们游走在那些骑楼街巷时,才能回味老广州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
上下九的骑楼街已成为繁华的商业步行街
诞生:东西文化交融 在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丛中,广州骑楼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它的出现只有百年,但已成为这座城市主要建筑形式之一,足见它独特的魅力。广州是岭南骑楼的发祥地,它的诞生,可以清晰看到东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的印记。
十三夷馆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宏烈,曾对骑楼进行过深入研究。他认为,“商”,是骑楼建筑文化的根基之一,在我国古代檐廊式建筑可以找到与骑楼某些相似的元素。早在宋代,沿街设廊并开设商铺普遍出现。《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描写:“汴河堤岸……房廊,并拨隶户都左曹,乃收课利”,“徙城之始,衢路显敞,其后守吏增市廊以收课。”房廊和市廊,都是檐廊式建筑,与骑楼的建筑空间形式有着相似之处。
此外,骑楼与我国南方普遍存在的干栏式建筑也有传承关系。干栏式建筑将居住用房架空,以免瘴气伤人。市井之中,将首层架空太浪费了,把它用作商店,可避免日光曝晒和暴雨侵袭。
清代以来,西风东渐,广州是明清时期全国重要的通商口岸,源于古希腊的外廊式建筑,开始传入广州,骑楼的雏形——“十三夷馆”开始在西关出现。夷馆,又叫番馆,是当地人兴建的专供外国人居住、通商所用的房屋。房屋名义上是由十三行行商提供,实际由外商出资兴建。19世纪初的夷馆,大多数是二层建筑,它们明显有着西方建筑形态。
人民中路上的古老骑楼
商住合一
十三行所在地区的建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灰飞烟灭。一种新型建筑:骑楼,开始出现,并在广州扎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少从南洋回来的广东人建商铺经商。他们把异国他乡的建筑形式用在本地建筑上,骑楼这种“商住合一”的居所应运而生。他们最早在一德路、石室大教堂一带建骑楼。这种建筑标新立异,既可以遮风挡雨,让顾客倍感舒适,又拥有精致考究的店面,显示出店主与众不同的品位。而最为特别的是,由于建筑融入了西方元素,让人们眼前一亮,成为时尚,逐渐传播开来。
早期工匠在建造骑楼时,只是对西方建筑手法直接照搬,但渐渐地,工匠开始添加一些传统的元素:在钢筋水泥的欧式建筑上,安装玻璃及木格组成的满洲窗;在窗棂下,挂上鸟雀啾鸣的漆木鸟笼……独特的骑楼,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改变广州的城市风貌。
顶上还有精美雕花的骑楼
发展:广州街景主格局
广州骑楼在20世纪20年代,迎来全面大发展。除了其本身的优势,它与政府制定相关法规,进行全力推动有关。
制定法规兴建骑楼
骑楼法规,原是19世纪东南亚英国殖民城市中,以华人街住宅区为对象而设。清末民初,不少出国学习土木工程的人员,投身广州市政建设,引入骑楼法规,试图以此改造广州城市面貌。
当时,在政府主导下,广州拆城垣,大规模推进“都市改造运动”。政府采取“影响最小,破坏最小”的办法:制订广州沿路建设骑楼的计划及有关实施细则。1912年,政府颁布《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节》,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屋铺,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之用……”并且,“骑楼两旁不设用板壁竹笪等类,遮断及摆卖什物阻碍行人”。依此条文,建造“有脚骑楼”,是沿路建房者应尽的义务,而且骑楼下面是公共通道,不能私自占用。
1918年,市政公所成立,政府对骑楼的材料、形式、施工、构造等细节,进一步作了规定,全城建造骑楼进入稳步实施阶段,骑楼开始在城里雨后春笋般涌现。
鼎盛:见证商业繁华 适合广东气候的骑楼,与广州近代商贸繁荣相伴而生,国内最早的骑楼商业街市,就是从广州开始。 老字号鳞次栉比 广州的许多老字号,早年都是从骑楼街崛起,然后名扬全国,甚至海外。 广州中山四、五、六路一带,是广州最早的商贸区,这里在繁盛期,集中了全市70多家老字号店铺。广州历史上曾有100多家百年老店,其中多在这一带安营扎寨。 据老一辈广州市民回忆,以前走到中山四路“新以泰”店门口时,一眼望过去,骑楼两旁的幌子密密麻麻,老字号店铺鳞次栉比,一派繁华商都的气象。其中,建于清代的就有7家,包括“致美斋酱园”、出售文房用品的“三多轩”、“新以泰”、“孔旺记”、“惠如楼”、“妙奇香”等。 此外,中山路还有新华电影院、艳芳照相馆、菜根香
广州骑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