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里规律的科学。
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
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比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动机:所谓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行为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所谓的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指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过程。在观察中伴有积极的思维过程,故又称“思维知觉”.
记忆:是一个人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或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积累经验的功能表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实本质属性和规律性间接、概括的反映。
创造思维:指人们运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过程。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个性: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形成的稳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顺利、有效地完成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气质:同俗语说的“性情”、“脾气”、“秉性”等相同。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全部的动力特点的总和。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指个体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行为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群体:是指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社会集合体。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人际关系:是指个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人心理处于正常、积极的状态,并同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就是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教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人们所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诸方面所必须具备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构成,包括哲学原理、科学、管理、技术与方法四大类型,如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等。
简答与论述
?
答:(一)心理过程 1.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2. 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3. 意志过程:(二)个性心理:1. 个性的动力结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2. 个性的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
答: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冯特此举对心理学发展起着划时代的作用,它标志着心理学脱离了哲学母体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心理学主要派别代表人物?
a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b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安吉尔c行为
心理学-王杰打印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