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忠言”不再逆耳,浅谈小学生的批评教育
[摘要]在2009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在新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教师有批评学生的权利,该规定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但如何在批评的同时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师爱,从心里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批评”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关键词]批评教育目的原则方法尊重平等乐于接受
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育人,教育青少年一代是教师的天职,而批评教育又是教师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当然,教育要遵循规律,管理要科学,批评也要恰当,这都是教师本份的事情,要相信教师,要相信绝大多数的教师,知道会怎么做,会恰当地把握。我认为,批评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于孩子的错误给予一味的表扬,只会越来越纵容孩子犯错,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进而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当然,只有在适当的地方,适时、适度地进行批评教育,选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总之,批评教育是教育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应当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是当今时代对学生教育的迫切需求。
一、正视批评教育的现状
适当的批评教育可以快速高效地引导学生认识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地发展。而现今社会,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却存在着种种弊端,批评教育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批评教育”严重缺失,使学生不能正确面对挫折,迷失自我。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了教师,特别是一些班主任老师不敢管理学生的现象、不敢批评教育学生的现象,放任学生的现象,这是很不正常。班主任和所有的科任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应该认真地履行职责,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同时敢于管理学生。如果不敢批评学生、不敢管理学生,该管的不管,那就是不负责任,就是渎职,就是失职。广大的教师应该打消顾虑,放下思想包袱,遵循教育规律,恰当地运用好自己的专业权利,认真地、模范地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大胆地管理,妥善地管理,科学地管理,教师、家庭、社会,应该在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二)“批评教育”过多过滥,使学生丧失信心,破罐破摔。当遇到“顽劣”孩子时,有些教师便丢失了发现优点的显微镜和放大镜,愤然拿起“批评教育”这把大剪刀,想“快刀斩乱麻”地把那些枝枝丫丫的坏毛病通通剪掉,事实上坏毛病真的能顺利剪掉吗?过多过滥的批评,使学生觉得不被理解,老师和学生都讨厌他,引发了与老师、同伴的感情对立,增加了今后教育、转变的难度。事实证明,被成人或集体厌弃的幼儿常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和逆反心理,这样只会造成恶性循环,离我们预期的教育目标越来越远。
而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只掌握文化知识,而是希望学生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脱离父母的卵翼之后,依然是一个有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学生必须接受一定的挫折教育,增强自身的意志力与耐挫力。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当然挫折教育中就包括批评教育。
二、明确批评教育的目的
批评是为了让学生完善自我形象。“责”可指为批评,作为教师,要使批评奏效,
让“忠言”不再逆耳,浅谈小学生的批评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