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习惯成自然
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是坚不可摧的。良好的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树立学生的习惯观念
首先要树立学生的习惯观念。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教师应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从而自觉要求自己养成好习惯,改掉不良习惯。如列举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的例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清晨尽早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每天五点半起床,做早操,喝杯牛奶吃块面包,然后就开始工作,当他习惯了六点钟开始工作以后,又努力再提早十五到二十分钟,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问断。他三十几本教育方面的书和三百多篇学术论文都是在早上五点到八点写成的。好习惯成就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二、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
经典文化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我每天安排学生诵读经典,还针对班内出现的问题,编排了弟子规情景剧,排练了弟子规团体操,利用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经典,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扎根在学生的心里。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的的做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会较大的改变。在教学中,也经常用经典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学习方面,有的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在说服教育的同时,让他们背诵“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来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珍惜美好的时光。班内同学犯了错误,就利用“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来教育学生。孩子们学习经典,逐步改掉了许多自己的不良习惯。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三、发挥榜样作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班内一些好同学,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下积极为同学服务,工作任劳任怨,教师要教育让孩子们以身边的先进为榜样,学有目标,找出自己的不足,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修正。
教师在行动上也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小学生习惯未定,行为准则、习惯养成不仅需要教师的言传,更需要教师的身教。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学生的楷模,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整洁,
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
四、要从细节开始,常抓不懈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好习惯成自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