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在行为学习理论比较.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其优势何在?

传统行为主义以巴普洛夫和华生为代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桑代克指出学习就是神经系统中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从一定程度来说,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内容主要是行为的学习。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门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他的观点把行为派和认知派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刺激反应得联结、行为的变化,强调由外部强化的练习所引起的行为变化便是学习,这种观点显然存在机械性。然而社会认知理论则强调人是有机体的能动作用,认为学习是个体对情景的理解、组织,是对外部事物的内部反应得结果,同时强调内部强化。因此社会认知理论具有更强的科学性。

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他还认为行为学习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学习是通过观察学习而实现的,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分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理论中也提到了强化,但社会学习论区别获得和表现,因为个体并不模仿他们所学的每一件事,强化非常重要,但并不是因为它增强行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诱因,对强化的期望影响观察者注意榜样行为,激励观察者编码和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就单纯的从环境决定人的行为出发,社会认知学者则综合考虑了个体、环境和行为的相互影响,比起行为主义来更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应用范围也扩大了。
“强化”差别
传统行为主义者华生在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基础上,主张刺激—强化—反应,之后斯金纳等人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强化理论。斯金纳区分了两种强化类型: 正强化( positive reinforcement,又称积极强化) 和负强化( negative reinforcement, 又称消极强化) 。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 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 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例如, 当饥饿的白鼠按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在行为学习理论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51170929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