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形到观心,增加人物描写的深度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研究者发现,部分中学生在对人物的刻画上过于肤浅,流于形式。反思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原因大致是,关注视野的狭隘、生活经验的缺乏以及创作动力的枯竭。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如何从关注人物的表象出发,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其背后的意义来展现主题,是本文的一个中心。在中学语文教育中首次提出深度描写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借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深度描写;生活经验;中学生;写作
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的时候,福楼拜曾经带着他到楼下的街上逛了一圈,上楼之后,福楼拜让莫泊桑根据刚才的观察和印象,来对街上的人进行描写。莫泊桑之后的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活灵活现,深入人心,和他对人物描写的深刻不无关系。
在对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作文指导后,笔者发现,这些中学生的写作中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人物描写的深度非常不足。在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时候(比如肖像描写),学生过多地关注了五官,而且是非常浅、无意义地描写。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重视唤醒学生在写作中关注人物深度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深度描写,首先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在《文化的概念》一书中提出:“深度描写方法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尤其是在过去的调查方法中被忽视和无视的细节,并寻找细节中的有意义联系,因为往往在这些蛛丝马迹般的细节中,能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
在本文中,笔者认为深度描写指的是从人物的细节入手,通过对对人物外貌、衣着、体态等方面的深度观察和认知,寻找到这些细节与人物特点的有意义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来为文章的中心服务。而当前部分中学生的写作中,深度描写的缺乏导致了他们人物描写的乏力。
一、当前部分中学生人物深度描写缺乏的原因
当前部分中学生对人物进行描写时深度非常缺乏的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类:关注视野狭隘、生活经验缺乏、创作动力枯竭。
文章在开头也有简略的论述,当前部分中学生在人物描写的时候对人物刻画的关注点过于单一。凡是需要对人物肖像进行描写的时候,总会有类似“圆圆的眼睛、小小的嘴巴”这样的句子出现。过多关注五官,过多关注了所谓的“动作”――这里的所谓“动作”指的是频繁、无意义的不能抓住人物特点的动作描写。要对人物进行深度描写,首先要开阔学生的关注视野。鲁迅在《少年闰土》一文中,并没有写“炯炯有神的眼睛”“苹果似的圆脸”,而是关注了“头戴小毡帽”“项戴银圈”等服饰的特征。这些特征,能够更好地为人物描写服务,同时比大众式的“五官”描写更具深度。
许多中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刻画的时候,仅仅只有描写,却对现象背后的内涵一无所知,导致他们胡乱地去选择人物所表现的特点,甚至是对人物刻画无从下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生活经验的缺乏。比如,笔者在指导一位学生对一位校门口站着的陌生家长进行描写的时候,发现他的写作纯粹就如同照片:
“他打着一顶伞,背着一个公文包,穿着雨鞋,站在雨中,等待着他的孩子。”这样的写作毫无生气,生活经验的缺乏导致他并不明白这样的装扮意味着什么,也就无法刻画出他想表达深度,也就无法凸显主题了。笔者略微提示他,什么样的人会穿雨鞋?穿着雨鞋能不能开车?背公文包意味着他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打伞的形态如何?若是能
从观形到观心,增加人物描写的深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