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龚
自
珍
资
料
链
接
朗
诵
思
考
练
习
艺
术
赏
析
内
容
述
评
背
景
简
介
作
者
简
介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目
的
咏史龚自珍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退出
了解清代日趋颓废的社会风气。
学习诗人清醒的爱国意识和敢于揭露、批判现实的勇气和魄力。
教学目的
返回
诗文中体现的强烈的批判与讽刺效果。
教学重点
返回
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著名学者、文学家和启蒙思想家。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举人。任内阁中书。道光九年(1829)成进士。历官宗人府主事、礼部主客司主事。终因屡触时忌,于道光十九年辞官南归。不久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龚自珍是嘉庆、道光间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学者,主张改革弊政,抵御外侮,曾积极支持林则徐禁鸦片烟。诗、文、词各体兼长,其诗善抒感慨,议论纵横,想象丰富,豪放瑰丽。有《龚自珍全集》。
作者简介
返回
此诗是作者于1825年,即道光五年冬季客居昆山时所作。虽名咏史,实是讽时。
诗人客居昆山,身处东南金粉之地,目睹盘踞要津、把持权柄的都是些无才无德的官僚政客,与无志无行的幸臣。而广大士子则在高压专制统治之下,畏避文网,明哲保身,成为苟且偷安、无筋无骨的碌碌庸夫。对于这种昏暗现实与萎靡士风,作者感慨良多,愤作此诗。
背景简介
返回
诗篇借历史上田横殉难的典故作结,正是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骨鲠忠贞之士日渐消亡的深深悲哀。此诗题为“咏史”,实为讽今。诗人以深邃的史识、警策的语言,撕下了“盛世”的面纱,把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本质及其没落趋势,清晰地揭示给人们,具有醒世与警世的艺术力量。
内容述评
返回
全诗造语凝重,属对工切,境界开阔,寓理精辟,读来有骨力铮铮之感。
艺术赏析
返回
一、“避席”一联,后人视作警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二、诗篇为何要引用历史上田横和他五百部下殉难的典故?诗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思考与练习
诗篇借历史上田横殉难的典故作结,正是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骨鲠忠贞之士日渐消亡的深深悲哀。
【今译】中途离席是因为怕听到有关文字狱的消息和议论,著书写作只是为了糊口而已。【赏析】这两句诗写出了清代一些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情。清前期曾屡兴文字狱,大量知识分子因文字获罪被杀。在这种酷虐的专制统治下,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敢参与集会,言行十分谨慎,唯恐被牵入文字狱中。他们著书立说,也只是为了自己的生计,弄口饭吃,不敢追求真理,直抒自己的见解。作者是清代后期的一个有叛逆精神的思想家,对这种现象十分愤慨,因而以婉转之笔出之。
返回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作者逸事
教学参考
相关图片
返回
咏 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