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育哲学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苏格拉底式问答法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比较研究
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 1062407017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和孔子启发式教学,并将两者的异同点作了简单的比较。由此对现代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比较素质教育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即“产婆术”,而几乎在同一时代比苏格拉底较早的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下面将对这两者作以下比较。
苏格拉底式问答法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㈠苏格拉底式问答法
苏格拉底在教育思想和教学上提出了著名的“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并且自称
为“产婆术”。所谓“产婆术”就是包括以下四个步骤:即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具体解释为:讥讽指针对对方的发言不断进行追问,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指帮助对方找到问题的答案;归纳指从具体事物中得出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定义指把个别的具体的特殊的事物归入共有的抽象的一般的概念中,得出一般定义。
苏格拉底通过提出与对方发言相悖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对方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最终得出正确答案。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把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归纳为两个规则,即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孔子在其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
语·述而》)中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其大意是指:在教学中不到学生对某一问题苦思冥想但不理解时(不愤),教师不要去开导他(不启);不到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考虑向想表达却无法表达时(不悱),教师
不要去启发他(不发);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而他不能退出其他三个角时,教师不要重复教他。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非常注重学思的并举,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苏格拉底式问答法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异同点
㈠苏格拉底式问答法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相同点
⒈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同
苏格拉底生活在古希腊城邦国家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伯里克时期,孔子生活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变革的春秋末期。两者的教育思想都产生于旧的思想体系已经动摇,而新的思想体系尚未形成,但是人们迫切希望接受新的教育以适应社会变革的这样一个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
⒉教学方法相同
由于受时代生产力低下,书写工具和印刷工具不发达的影响,当时教师一般都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授知识,因此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都是通过师生间的问答来进行的,即所谓的问对艺术。
⒊学生在教学活动活动中都能发挥积极性,都能师生互动
无论是“产婆术”还是“启发式教学”都是通过师生间的循环问答进行的,这样可以让学生保持高度的精神注意力,并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㈡苏格拉底式问答法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不同点
⒈提问方式不同
苏格拉底式问答法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以学生问、教师答为主。
⒉谈话内容性质不同
苏格拉底“产婆术”从特殊到一般;孔子“启发”艺术则从一般到特殊。陈桂生《孔子“启发”艺术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第19卷第1期 2001年3月
苏格拉底从谈话中不断引导对象,使

教育哲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镜花流水
  • 文件大小38 KB
  • 时间2018-11-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