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体系
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四部分,共七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第二章物质与意识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
第四章认识、实践、真理
第五章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理解)
(1)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3)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
(4)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社会意识形态: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
人们自发形成的这种世界观一般是比较零乱的,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还不是哲学。只有经过思想家、哲学家以理论的形态进行加工、概括和整理,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成为一种理论体系,才形成哲学。
(3)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
世界三分: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
¡°学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一般规律:不是特殊规律
(4)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研究的视野是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了解)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把世界观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
※哲学既描述和解释世界,又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理解)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思维和存在关系(理解)
※内容(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ª¡ª本体论;(2)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ª认识论
※意义: (1)理论意义: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认识论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2)实践意义: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包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两个基本方面,其实质都是在认识和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了解)
(1)哲学的党性是指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2)所有的哲学理论和哲学家都分别属于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也称作哲学的党性原则。二元论不是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3)阶级社会中哲学都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无产阶级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就是要自觉站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ª¡ª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两派划分依据: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2)关于唯物主义(理解)
①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②朴素唯物论: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③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和唯心史观(不彻底性)
④辩证唯物主义: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
(3)关于唯心主义(理解)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①产生的根源:社会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意识看成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或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如“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心外无物”(王阳明)、“物是观念的复合”(贝克莱)等。
③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离开人类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看成是第一性的、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如中国宋代朱熹的“理在事先”、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理解)
划分依据:对世界状态的不同认识
辩证法以普遍联系、运动、发展去理解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的有机体,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形而上学总是用静止
马克思主义哲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