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区第二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
推荐名录
目录(1008条,附录7条)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实体地名(123条) 3
一、山(峰)、岛(屿、墩)27条 3
虎丘区4条 3
吴中区18条 3
吴江区5条 6
二、河流、湖泊、名泉(古井)96条 8
苏州工业园区5条 8
吴中区39条 8
相城区9条 14
姑苏区10条 14
吴江区33条 15
第二部分行政区域及居民点地名(135条) 20
村落、集镇135条 20
虎丘区15条 20
吴中区58条 21
相城区42条 30
吴江区20条 34
第三部分道路与桥梁地名(439条) 36
一、街巷、里弄(坊)261条 36
吴中区15条 36
相城区4条 38
姑苏区212条 39
吴江区30条 56
二、桥梁178条,附录7条 59
苏州工业园区4条 59
虎丘区6条 60
吴中区62条 61
相城区17条 69
姑苏区38条 70
吴江区51条 74
附录7条:(苏州市区、吴江区第一批名录已收录有重名地名) 82
第四部分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311条) 83
一、古典园林、公园60条 83
吴中区13条 83
姑苏区40条 84
吴江区7条 87
二、寺庙、宫观、祠堂 89条 89
苏州工业园区1条 89
虎丘区12条 89
吴中区16条 90
相城区12条 94
姑苏区24条 95
吴江区24条 97
三、名宅、古建筑99条 100
吴中区28条 100
相城区3条 104
姑苏区24条 105
吴江区44条 107
四、旧(遗)址、纪念地(物)、古墓 63条 113
苏州工业园区2条 113
虎丘区4条 113
吴中区14条 113
相城区12条 116
姑苏区11条 117
吴江区20条 118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实体地名(123条)
一、山(峰)、岛(屿、墩)27条
虎丘区4条
序号
地名
属地
概况
1
茶磨屿
横塘街道
因其三面临水故称“屿”,山顶平坦广百亩,形似“磨盘”,俗名“磨盘山”。宋《吴郡图经续记》有载。
2
大禹山
枫桥街道
以治水先贤大禹命名。南与支硎山北峰紧密相连,北与高景山相接,山高为142米,长900米,南北走向,山体为花岗石。新编《吴县志》也取这种记载。
3
贺九岭
枫桥街道
志载吴王登此贺重九处,岭也因此得名。岭上原有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的贺九岭庙,内有“玄武、关圣、观音、玉皇”诸殿,殿外有东西石关,跨于古道上。西石关为明隆庆二年(1568)建。1986年3月两石关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
4
观音山
枫桥街道
因晋时高僧支遁(号道林)隐居于此,故名。因建过报恩寺,故亦名报恩山,又因建过观音禅院,俗称观音山。
吴中区18条
序号
地名
属地
概况
1
陆墓山
越溪街道
位越溪街道张桥村。“三面环山惟东南临太湖,颇为佳胜。”明王鏊《姑苏志》:“门下侍郎陆云公墓在横山,俗称陆墓山。”清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十九)“梁”《给事黄门侍郎陆云公墓》。《梁书》有陆云公传,少有文才,撰《泰伯庙碑》,得荐举,梁武帝授“中书黄门郎”,英年早逝,归葬此山。
2
安山
光福镇
位光福镇西北。因山势状似匍伏“神犬”,民间以为守护神,故名安山。民国《光福志》(卷二):
“安山在乌龙山西北,东有坳里山。”为伸向太湖的小半岛,曾为吴国要塞,山顶有春秋时期堑壕、石室等遗迹。山上旧有钱武肃王庙。《光福镇志》。安山河,两端通太湖。
3
官山岭
光福镇
位铜井山与铜坑之间。官山岭的木荷林,20世纪80年代被列为省自然保护区。《光福镇志》。木荷为南方植物,高纬度地域唯此山坡能活,移栽他处即枯萎。
4
凤鸣岗
光福镇
亦称百步顶。《光福志》(卷二山):“凤鸣岗,俗呼百步顶,在镇西。山势不甚高峻,故有百步之称。然绝顶望太湖中诸山,如几席间物也。山之西麓有大石可二三亩,旧名西林翠竹,今呼为小元墓”元倪瓒《中秋夜欢饮凤鸣岗》:“凤鸣岗头秋月明,一尊能为故人倾。月明满地青苹影,琪树飘香露气清。”明吴宽《登凤岗诗》:“昔年曾学登山法,纵步不忧山石滑。舍舆径上凤岗头,趁此凉风当晚发。”左有石址庵,南有岭曰峙崦,有地藏殿,岭西有箬帽泉。
5
浮庙墩
光福镇
西崦湖中一小岛。《光福志》载:“浮庙墩,一土阜也,在西崦湖中,四面环水,非舟不达。而庐舍田园,桑麻鸡犬俨然,一村落也。土阜之上有一庙……虽遇大水不淹,故有浮庙墩之名。”浮庙墩面积仅8000多平方米,岛屿虽小,地势不高,却“水淹不潦”。民间有流传浮庙墩与禹王庙神鳖故事。
6
赤山
木渎镇
位木渎镇西,天平之右秦台山,山南则羊肠岭。
苏州市区第二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