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砭石“疯狂”之后
“当地人拿来盖猪圈的石头一夜之间变成了宝石”、“一块石头可以换一辆奔驰”、“石头价格比肉贵”……回想起2010年前后的媒体报道,泗水县泗滨砭石协会秘书长王均安至今都觉得有点哭笑不得。
2009年,大批外地人进入鲁西南这个安静的小城,到处打听“泗水砭石”,对此,很多泗水人都感到诧异。这些外来客商打听的“砭石”是当地地表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石料,其色红黄相间,在很多人的田地里都能找到。在泗水人眼里,这种石头并不是什么稀罕物。甚至有村民表示,其硬度较软,当地人盖房子都不愿意用,最多拿来盖猪圈。
刚开始,砭石毛料以一吨300-400元的价格纷纷装上了采购商的货车。随着进入的人越来越多,砭石的价格快速攀升,其中好的石料一吨价格可以卖到1万元。
随着采购商的涌入,越来越多的媒体也进入泗水县,他们的矛头都指向了砭石,这也逐渐引起了泗水县委、县政府的关注并介入。
2010年12月份,泗水县召开了“泗水县砭石产业健康发展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加快砭石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并正式成立了砭石产业健康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
此后,该领导小组在实地勘察泗水砭石分布状况之后,对泗水县的砭石矿采取了保护措施,禁止一切非法开采运输,基本从源头上阻断了砭石矿的外流。
2011年,泗水县的铁腕手段渐显成效,砭石价格逐渐稳定下来,市场开始变得有秩序。
无标准困局,有望破解
时隔两年多以后,《小康》记者回访泗水,多家经营泗水砭石的老板纷纷拿出“权威部门”的测试报告向记者介绍,泗水的砭石含有哪些微量元素,对人体产生哪些影响。
记者注意到,虽然各家的测试报告大体内容一致,但对于砭石具体的微量元素,各家的测试报告也稍有出入,有的报告显示43种,有的46种。
据了解,这样的一份测试报告花费可达3-5万元,一般的小业户往往不愿意花这样的高价“自证功效”,只有较大规模的经营者能够拿出这样的报告。
砭石经营者自我证明显然是很努力,但成效是有限的。因为对于砭石,行业内并没有相关标准,对于砭石的鉴别,国家也缺乏相应的执行标准。
目前唯一能查找到的涉及砭石标准的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砭术)》,然而该规范中对砭石的定义也比较笼统,即“砭石是具有生物安全性和良好生物物理学特性、适合于医疗保健为目的的特殊石头”。对砭石的产地、质地等并没有详细的说明。
正是由于标准的缺失,市面上有很多的石头都以“泗滨砭石”自居。其中,以灵璧石最为常见。山东泗水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副局长颜鲲表示,据考察发现灵璧石的储量较大,而泗水县的砭石储量只剩下30万吨左右,十分稀有。现在市场上灵璧石的价格比泗水的砭石低许多,以灵璧石冒充泗水砭石,利润空间巨大。
在2011年的京交会上,泗水县曾组织人员参会。在会上,他们碰到了一些自称来自山东泗滨县的砭石经营者,其售卖的砭石为黑色。然而,山东省根本就没有“泗滨县”这样一个地方,而泗水县产的砭石颜色均为红黄相间。这次经历成了泗水县人尽皆知的笑谈,却也是泗水砭石无奈现状的写照。
此外,由于标准的缺失,在泗水县内部,砭石产品的价格也非常悬殊。一块普通刮痧板,在有的店面卖100多元,有的则开价上千元。在今年8月12日召开的泗水砭石标准化工作研讨会上,泗滨砭石协
泗水:砭石“疯狂”之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