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一提到应用题,大部分准叫苦连天。这使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应用题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却还是成为导致学生学习分化的主要原因,应用题也仍是学生眼中的“头痛题”。因此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也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正文】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于各类应用题,传统教材中内容分散,教学时间长,只能对一类一类的问题分别进行教学,一个一个例题地讲,学生反反复复地练。这种教学方法,偏重技能的训练,没有突出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学效果差。在改革教材的基础上,对应用题的教学,突出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应用题的教学应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去思考。
审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而应用题叙述的生活化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差别,加上冗长、抽象的特点,学生对理解题意往往产生困难。对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可采用“缩写”、“改写”的方法帮助理解。“缩写”即是把与解题有关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从题中分化出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重新构建,使句式简单,数量关系趋于明朗;“改写”即把应用题的生活化叙述改为更贴近四则运算意义的数学叙述,使学生在学习四则运算后形成的认知结构纳入新的知识结构并予以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例如“春天到了,农民伯伯给果树浇水,第一天上午浇了所有果树的1/4,下午浇了3/8,第二天上午浇了3/10,一共浇了多少?”此题可缩写成“第一天上午浇了所有果树的1/4,下午浇了3/8,第二天上午浇了3/10,一共浇了多少?”去掉了繁琐的文字。
析题
这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时学生要了解题意,通过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一般来说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的思维方向是逆向思维——执果索因。要掌握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辅助手段,使数量关系更直观地显示出来,减缓思维坡度;而综合法的思维方向是正向思维——由因导果。即从已知条件出发,由两个已知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导出一个必然结果。例如“一条路原来有木电线杆46根,每两个之间相隔12米,现在要换成水泥电线杆,如果每两个之间的电线杆间隔是20米,需要多少根水泥杆?”分析:要求水泥杆的根数就要知道间隔数,而间隔数=全长÷间隔长度,在题目中这条路的总长是不变的。这样通过从问题出发,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解题
有些应用题同时出现两种解答方法,有些应用题在用一种方法解答后,再提出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能力。例如教学连乘的两步应用题“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教材给出两种思路和解法:①先求出每箱卖多少元,再求5箱卖多少元;②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个热水瓶,再用热水瓶数乘单价。又如教学连除的两步应用题在给出一种解答方法后,教材提出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找出另一种解答方法。
最后要做到“一看二算三查”:看列式与思路是否一致,数据是否抄错,算式有无利于简算的特点;算要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进行,锻炼口算能力和速算能力;查指检查结果是否准确,
小学数学应用题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