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隋唐时期科举制.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建立定期察举制度,要求诸侯,郡守都要挑选自己领地中的贤能之士,向朝廷进贡,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文帝曹丕深感察举制弊端,于是采用礼部尚书陈群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就是在中央在各州各郡设立“中正”官,负责查访、评定本地的士人,然后按照他们的声望和才志划分为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根据品级,向吏部推举做官的人选。
------《中国古代科举》
思考:科举制出现以前是通过何种方式选拔人才?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后汉书曰:“桓灵之世更相滥举,人为之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亷,父别居。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晋书·刘毅传》)
两汉: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士族垄断,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
举荐权在官僚和权贵的手中,贿赂盛行。
科举制的建立
公元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德)和“清平干济”(才)两科,以选拔人才。
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在众多科目中设“进士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唐太宗设置明经、进士等50多种学科。随着发展,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时,,。
武则天在位期间,大力提倡科举,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科举制度中的殿试由此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武则天还曾命令吏部把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糊名”的先河。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唐太宗: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增加录取人数
武则天:创殿试、武举、糊名制
唐玄宗:增考诗赋
材料二:白居易在考试前曾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求见著名诗人、著作郎顾况。顾况拿起白居易的行卷,卷首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顾况十分欣赏,不禁脱口称赞顾况便为白居易广为宣传,白居易很快就名满京城。为白居易后来考中进士,名列前茅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一:唐代科举考试录取总数有近3万人之多,其中进士科最为重要,新、旧《唐书》有传的官员共1383人,其中进士有469人,占总数的40%,唐后期697名官员中进士出身者达344人,占总数的49%。武则天时期科举出身的宰相已经上升到50%。

------《教育与科举》

隋唐时期科举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在水一方
  • 文件大小2.41 MB
  • 时间201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