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面试是2月5号的事情,之所以到今天才开始写这份东西主要是想等录取结果出来以后,看一看自己的这套理论效果究竟怎么样,免得误人子弟。当然,一些零星的观点也曾在同届同学来找我咨询的时候提到过。以最终结果来看,能以一个中等的千分考成绩进入最热门的经济学类专业,除了RP比较高之外,也说明自己在面试过程中的一点小的心得还是起了不小作用的,这也是我有这个底气把它写出来与大家分享的原因。
首先还是要感谢一下SY、GY老师、老千、领队阿潘、复旦剧社的各位前辈们,还有过去几年曾经写下过面试流程和心得的学长们,正是从你们留下的经验中让我对面试的程序和注意点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也帮助我不断修正自己关于面试的理论。当然老爸的点拨也起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用牛顿的话来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我也希望能够帮助明年2011届的孩子们站得更高~
面试结束以后各类问题集锦和现场实录喧嚣尘上,反正我看得是眼花缭乱。所以我不打算重复这样的劳动(当然另一方面原因是我记性比较差,具体的过程、哪个教授问的什么问题一出考场就对不上好了……尴尬),而是把我这段时间在筹备面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不完善的理论和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虽然是复旦的面试经,但我想对于北大交大亦或是同济等其他高校其原理应当也是相通融的。希望自己这些浅薄之见能够对下一届的孩子们有所裨益。
好,废话少说,咱们先不去说技巧,因为那是“术”;而我要说的则是“道”。谈到面试,首先要解决的是三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面试?
从严格的定义来说,“面试”是一场考试。而且据复旦招办主任丁光宏老师介绍,还是国家级考试,跟高考同一级别。所以一进考场,手机等通讯设备不仅要关闭,还要卸下电池板。违者按作弊处理。可以说是兹事体大。
然而,面试毕竟又和普遍意义上的考试不一样。主要差别体现在三点:1、面对面交谈(这是废话);2、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3、评判标准是教授主观的感受而不是客观的数字。
从面试结束后的情形来看,包括我在内,大部分考生都用了一个词叫“聊天”。为什么呢?几点原因:第一,教授都很和蔼,第二,问的问题五花八门天马行空,第三,说明大家自我感觉都不错。可是既然自我感觉都不错,为什么有人喜剧了有人却悲剧了呢?可见面试绝不仅仅是“聊天”那么简单。
我更愿意把面试比作一次“采访”,一次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专访。教授就是记者,我们就是被访人。记者所问的当然是他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而受访者所说的自然是自己所了解能表达的东西。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你面对的是记者的采访,你会不会支支吾吾说不上话来?你会不会字字谨慎生怕说错?你会不会“老子天下第一”地拼命强调自己有多牛?你会不会对不了解或没有听清的问题硬着头皮瞎说?你会不会只顾着自己没头苍蝇似的胡扯而不考虑让对方听得更有条理有思想呢?显然不会。因此这些也是面试中所不能做的。
采访的特点,一是问的人针对的是被问的人提出问题,因此面试的问题大部分是围绕着你的自述材料和个人经历的;二是回答者的答案没有对错,但必须有
真知灼见,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去背诵那些所谓答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见过谁接受采访是在背书?(“感动中者从来不会可以去问被采访者知识性的问题,面试中同样如此——即使问了知识性的问题,答不上来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不是重点。
那重点或核心究
!面试攻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