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宣传部驻双阳桥村、刘家营村“三万”活动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安排,我们县委宣传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工作队,从3月16日到5月20日,对双阳桥、刘家营两个村入户开展访民情、送政策、办实事活动。现将进村入户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两个村的现状
双阳桥村地处冷集镇东老白公路两旁,东临汉江,总面积4000余亩,8个村民小组,373户,1407人,耕地2410亩,水田800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 5800元。刘家营村位于冷集镇团湖水库西南边,西面与石花镇接壤,总面积5000余亩,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357户,1310人,耕地2706亩,其中水田2000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700 元。这两个村在资源环境、经济状况、社会发展、生活文化等多方面都大致相同。
(一)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村组组基本都通了水泥路,农电网改造、人畜饮水、无线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农民居住条件也大大改观,走进村庄全是一排排规划整齐的楼房,有的还住上了小洋楼,冰箱、电脑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有的还购置了家用小汽车。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较快。由于国家对农村基础地位的不断巩固和加强,再加之农村税费改革的成功推进和各项配套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近几年,农民收入总体上持续增长较快,2003年
—2010年双阳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660元增长到5800元,刘家营村由2720元增长到6700元。农民增收渠道更加多样化,除了大田收入外,还有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物流运输及工商业经营活动等。但是,打工仍然是大部分农民增收的主渠道,青壮年劳力进城打工,中老年劳力就近打工。这两个村70%的劳力常年在外打工,平均收入2-3万元左右。这样不仅增加了收入,也带动了农民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
(三)党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种粮补贴、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义务教育等各项惠农政策在这两个村都得到较好落实,而且操作程序公开透明,群众没有疑问。目前,所到之处可以看到农民普遍对党和国家怀有感激之情,种田免税,还给实惠,认为这样的好政策真是前所未有。
(四)村级组织建设健全。班子比较协调,村务公开,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干部作风正派务实,抗灾抢险等关键时刻干部能够冲锋陷阵,多数群众对干部比较信任。
调查中反映的问题
通过入户调查、问卷调查、座谈了解等方式反映出来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田水利设施脆弱。去年7月月份一场特大洪水袭击了冷集镇,其中双阳桥、刘家营是两个重灾村,洪水冲毁了80%的水库堰塘,道路、桥涵、房屋、财产等都不同程度的严重受损,双阳桥村还有一个村民被洪水过去了生命。这些水利设施太脆弱了,大都是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修建的。如今不少水库成了病险水库,一些水库和大部分堰塘的蓄水能力还不到当年设计、建设时的一半。有的因水土流失、泥土淤积,几乎看不出堰塘的模样了,有的水田成了旱地。今年又遇上春旱,小麦减产已成定局,现在面临因缺水寄秧和插秧都困难。税费改革以前,每年可依靠农建工和义务工不断地维修加固这些水利设施,现在这一切都取消了,村集体也拿不出钱来维修。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水利确实是农业的命脉,水利设施不很好的解决,来年还会出问题的。
(二)村级债务化解困难。农村税费改革时双阳桥
谷城县委宣传部驻双阳桥村、刘家营村调查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