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生物入侵是指一种生物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从原产地进入到一个新的栖息地,并通过定居、建群、和扩散、并逐渐占领该栖息地,从而对当地土著生物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的一种生态现象。
入侵物种 1红火蚁
红火蚁是火蚁的一种。它是一种农业及医学害虫,源自南美洲。它在在1930年代传入美国,并于2001年及2002年透过货柜箱及草皮从美国蔓延至澳大利亚及台湾,然后又透过家居垃圾从台湾再传入中国广东省吴川县,继而蔓延至省内其他城市及香港、澳门。
入侵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
侵入我国
入侵红火蚁是最近进入中国的入侵物种,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分布于中国台湾()、香港、广东、澳门、福建、广西、湖南。
侵入台湾可能的途径
*受蚁巢污染的种苗、植栽等含有土壤的走私园艺产品。
*受蚁巢污染进口培养土(如蛭石、泥炭土、珍珠石)。
*货柜夹层或货柜底层夹带含有蚁后的蚁巢。
侵入台湾后的扩散途径
*主动扩散(自然扩散):自然迁飞、洪水扩散。
*被动扩散(人为扩散):园艺植栽污染、草皮污染、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农耕机具设备、空货柜污染、车辆污染等。
,每个成熟蚁巢,约有5-50万只红火蚁。红火蚁虫体包括负责做工的工蚁、负责保卫和作战的兵蚁和负责繁殖后代的生殖蚁。生殖蚁包括蚁巢中的蚁后和长有翅膀的雌、雄蚁。一个蚁巢中包括1个或数个可以生殖的蚁后,其他所有的工蚁和兵蚁都是不能繁殖的。红火蚁与一般蚂蚁相近,但个体较大,兵蚁体长3-6mm。
2. 红火蚁工蚁多型,-6mm,上颚4齿,触角10节,身体红色到棕色 ,柄后腹黑色。蚁巢向外突起呈丘状,直径一般小于46厘米。当蚁丘受到破坏时,入侵红火蚁将异常愤怒。其可用后腹部的尾刺进攻入侵者,一般被蛰刺后次日会有水疱出现。
成虫食性广泛,其捕杀昆虫、蚯蚓、青蛙、蜥蜴、鸟类和小哺乳动物也采集植物种子。其进攻体型相对大的鸟类等的眼等要害器官。
后果
,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大敌。
、学校、草坪等地,与人接触的机会较大,叮咬现象时有发生。其尾刺排放的毒液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导致人类死亡。入侵红火蚁同时也啃咬电线,经常造成电线短路甚至引发小型火灾。
,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入侵红火蚁蚁巢在受到外力干扰骚动时极具攻击性,成熟蚁巢的个体数约可达到20万至50万只个体,因此入侵者往往会遭受大量的火蚁以螫针叮咬,大量酸性毒液的注入,除立即产生破坏性的伤害与剧痛外,毒液中的毒蛋白往往会造成被攻击者产生过敏而有休克死亡的危险,若脓泡破掉,则常常容易引起细菌的二次性感染。
红火蚁是应当加以消灭的,但在消灭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本地的蚂蚁和其它生态系统。一旦破坏了土生蚂蚁的栖息地就有可能造成生态位的空缺,反而有助于入侵红火蚁的传播和发生,因此必须予以认真区分,尤其是区分土著火蚁和入侵红火蚁。
二阶段处理方法是将二种处理方法共同配合使用,这也是最被研究人员与防治人员所推荐使用的方法。在红入侵火蚁觅食区散布饵剂,而约在10~14天后再使用独立蚁丘处理方法,并持续处理直到问题解决。二阶段处理方法建议每年处理二次,通常在4~5月处理第一次,而在9~10月再处理第二次。二阶段化学防治药剂防治方法建议用药,经农药谘议委员会通过3种饵剂与6接触性药剂可以使用于农地的火蚁防治工作上(表一)。
大部分火蚁饵剂用药的剂型多使用磨碎的除去油脂的玉米颗粒为饵剂的基质及大豆油为载体,也就是说黄色固体的材质是去油脂的玉米颗粒,而作用的药剂原料是加在大豆油中,再将含有药剂的大豆油与玉米颗粒混合,而大豆油将是饵剂吸引蚂蚁来取食的重要成分。但大豆油会因为过期而开始腐败,而影响对蚂蚁的诱引力,以需要在饵剂新鲜的时候尽快使用。饵剂中所使用的药剂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化学药剂(毒剂),第二类为昆虫生长调节剂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Hlyphantria cunea(Drury)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40年传入欧洲,现已传入欧洲10多个国家,以及日本,朝鲜半岛,,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在山东相继蔓延。
白色中型蛾子,体长13—15mm。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绒毛
生物入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