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古城
阳羡古城,即今宜城街道。历来是宜兴县治之所在,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阳羡古称荆邑、荆溪,到秦代设郡县制度时,改荆溪为阳羡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宜兴县志》载:“盖荆溪之阴多山,其阳衍沃。”即溪南(阴面)多山地,溪北(阳面)室衍沃平原。因“衍”与“羡”音相近,义相通,故名“阳羡”。此名沿用了500多年,直到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为表彰周玘(周处之子)“三兴义兵,平定江南”之功,把阳羡县升作义兴郡。宋代宋太宗赵先义登基后,为了避讳,在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把义兴县改为宜兴县,至今已沿袭了1000多年。
自汉以来,阳羡古城的城址屡有变迁。秦汉时期的阳羡古城,名虾虎城,位于宜城南门外的土城、碓坊一代。因当时的城墙用土垒砌,故称“土城”,即今土城社区居委的所在地。后是吴赤六年(243年)建的阳羡故称,前临荆溪(长桥河),后接近太滆河,城周长1里90步(约635米),高1丈,濠濶3丈5尺。至晋惠帝时升阳羡县为义兴郡,下辖六县,其中阳羡县一分为三(阳羡、国山、临津),阳羡县城移至县南。据《宜兴县志》载:“阳羡城在梅园岭稍西,为大涧、彭庄一带的君山(即铜官山)北麓,平林清旷,距今县城十五里许,疑是阳羡古城旧址”。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撤销义兴郡建制,阳羡等三县合并为义兴县,县城迁回原阳羡古城址。元年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攻占宜兴,城毁。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部将杨国兴,夺取宜兴,重建县城,为了加强防卫,城墙改用砖石筑成。至明永乐四年(1406年)益展拓之,南至周渎(今南虹河),北至庆源(现太滆河)。东西夹两氿,城之直
阳羡古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