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是选择最适合表达需要的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表达效果的方法。修辞的范围很广,包括词语和各种句式的选择,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修辞手法又叫做修辞方式或修辞格。它是人们艺术地使用语言的比较固定的格式。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通感,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反语,引用,顶真,双关等。
【比喻】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比类另一事物,也就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喻的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①明喻:非常明显的比喻,本体与喻体是相似关系。
典型格式:甲像乙
比喻词:像、似、若、好像、如同、仿佛、像……一样、如……一般
例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上月光的清纯柔和。
明喻修辞手法比较多的保留在成语中,如:
如花似玉、度日如年、寥若晨星、门庭若市、归心似箭、情深似海
②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一种不太明显的比喻,本体与喻体是相同关系。
典型格式:甲是乙,甲变成乙
常用喻词:变成,成为是,等于,化为
例子:翠湖的茶花多,开得也好,红彤彤的一大片,简直就是那一段彩云落到湖岸上。
“茶花就是云彩”,实际是用“彩云”比喻“茶花”。
成语中用到暗喻的有:
一言九鼎,人老珠黄,犬马之劳,草木皆兵,鱼贯而入,有口皆碑,唇枪舌剑
③借喻:借喻是不说本体,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句中也没有比喻词出现。
例子:我必须把我放在炉火里,看看我是不是钢铁。
用喻体“炉火”来比喻“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但在句子中只出现了喻体。
辨析比喻的修辞手法时还要注意:
。
。
。
,列举不是比喻。
。
【通感】
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写乙感觉,又叫移觉。
例子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衬映,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柔和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入一种美好的幻境。
【拟人】
即把事物当成人来写,赋予人的思想,感情,活动。可以将物体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感到亲切,更易受到感染。例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句子以动物拟人,赋予它们以人的特性,说它们“唱歌”“弹琴”,写出了自由欢乐的情景。
【拟物】
一是把人当作动物,植物或非生物来描写,赋予人以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的某些特征;二是将物拟作物。
例子: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便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将人拟为荷,将隐蔽荷叶下面的人物化了,显得那么清新,美丽,可爱!
【借代】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或写出所要描绘的人或物,而是借用这个人或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来代替,也叫换名。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作用:①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赋予变化和幽默感。
②引入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子: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这里的“石头”代指纪念碑,含蓄的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夸张】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更突出,更鲜明的表达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也叫夸饰。
有三种形式: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缩小夸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看看这样绿油油的麦苗,张老汉就似乎闻到了白馒头的香味。
【对偶】
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一对短语或句子的对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手法。
对偶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形式。
正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反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流水对: 长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作用:句子整齐,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对偶特征:视觉上的对称美,音律上的和谐美,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倾心总结(非常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