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各地民间传说集锦一、讲张“讲张”是昆山方言中的一个常用语,意即“谈话”。为啥拿“谈话”说成“讲张”?这要从明朝开始讲起。在元朝末年,张士诚称王苏州之后,对老百姓倒做了些好事,所以老百姓都感激他。后来,张士诚被朱元璋所败,平江(今苏州)城破,张士诚被活捉到金陵(今南京),张士诚后来不肯投降,就上吊自寻短见。老百姓知道后,很同情张士诚,都在怀念张士诚生前的功德。于是,街头巷尾、村梢浜口,几个人一碰头,就窃窃私议着张士诚的好处。这个情况渐渐被朱元璋知道了,就下令捉拿在讲张士诚的人。一时,苏州城乡搞得人心惶惶,大家再也不敢讲张士诚了。当差的只要看到有人在交头接耳时,就大着声问:“你们在‘讲张’吗?”回答的总是说:“我们不在‘讲张’。”“好!大家识相点,不准‘讲张’,否则,嘿嘿……”人们心里不服,“讲张”两字却在人们口头上耳朵里讲惯听惯了,逐渐形成了口头语,都把谈话习惯地说成讲张了,一直延续流传至今。二、搭浆“搭浆”是本地的方言口头语。意指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其来源与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女子有关。她就是当时引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陈圆圆是明末时期的苏州名妓、秦淮八艳之一,生养于昆山盆渎村(今仍有该地名),能歌善舞,称得上是色、艺、才三绝。有一天,著名诗人吴伟业由太仓家乡来到昆山,看望好友知县杨永言,杨知县当然要殷勤款待一番。他晓得吴伟业进士出身,官左庶子,不但有诗坛盛名,而且酷爱昆曲,特邀陈圆圆堂会以待。吴得悉陈圆圆登场,高兴非凡,便点唱了盛极一时的梁辰鱼所写的《浣纱记》。陈圆圆演主角西施,由于仓促上演,缺一套西施穿的服饰,一时怎能办到?陈圆圆不愧是聪明人,情急生智,就用绵筋纸来裁制服装,用浆糊搭搭,稍加点染,很快制成一套轻盈漂亮的纸装。《浣纱记》演得很成功,看得吴伟业不住点头,抚掌大笑,赞不绝口,连说:“演得好!演得好!圆圆姑娘真是声甲天下;唱得圆润,看得圆满,真不愧乎圆圆也!”可圆圆演出时一直提心吊胆,唯恐撕破假衣当场出丑。一场戏演下来,疲乏加上心急,身上汗水早浸透了假衣,里外粘住了。幸亏度过这关,敷衍了过去。事后,吴伟业知道了此事真相,捋着胡须对杨知县道:“这次幸得应付过去,下回可不能再做这种‘搭浆’事体了。”自此以后,“搭浆”一词渐被传开,并引申为形容搪塞和临时应付的意思。三、“作兴”和“勿作兴”“作兴”和“勿作兴”是昆山方言。“作兴”表示“可能”的意思;“勿作兴”却不是“作兴”的否定形式,它表示“不可以”“不能”的意思。讲到“作兴”和“勿作兴”,有这么个出典。明朝辰光,乡下有个叫祝兴的人,此人虽不做官,可学问很深,见多识广,博古通今,无所不知,他的聪明才智,周围方圆百里的人,无不佩服。有一年夏天,田里稻秧突然叶焦枯死,大家眼看“命根子”无救,家家急得直跺脚,有人问祝兴可有办法?祝兴走到田头一看,稻苗是被虫子咬死的。祝兴叫大家在田头四周,架起熏烟堆,果然,虫被烟熏,逃的逃,死的死,稻苗得救了。从此,大家凡遇到疑难事,问祝兴就有办法。祝兴家境很清苦,虽一贫如洗,饥寒交迫,但从不小偷小摸,一直是堂堂正正,来去分明,襟怀坦白,坐得正,站得直。有一天,邻居家一只老母鸡找不见了,就硬说是祝兴偷的。大家都说祝兴不会做这种见不得人的事。隔一天,老母鸡寻着了,原来这只老母鸡因啄食坑蛆,失脚淹死在粪坑里。由于祝兴为人正直,所以只要大家一碰到难事,就都说:“祝兴做得到的。”若有人怀疑祝兴做不正当的事,人家也就要指责着说:“祝兴不是这号人,是勿可以的,决非祝兴所干(即勿祝兴)。”长此以往,经年累月,大家就把“可能”都说成“祝兴”;把“勿可以”都说成“勿祝兴”,而“祝”字也渐变读“作”了。四、天高皇帝远“天高皇帝远”是流传很广的吴方言,指的是地处偏僻,皇帝无法管及,民众苦不胜言,无路可走的意思。明朝嘉靖年间,昆山知县杨逢春,是一个贪赃枉法、吃死人勿吐骨头的傢伙。杨逢春是为了“千里做官只为财”才来昆山做官的。他勾结了兵部尚书毛尚达的儿子毛七虎狼狈为奸,专门榨取民财、搜括民脂民膏,直弄得昆山百姓叫苦连天。这年,杨逢春40岁说是要做寿,大家少不得又要凑钱去巴结他。他要大家给他送匾,说什么来昆山做官两年多了,功劳没得,苦劳总有点了吧!就这样,老百姓只好送匾。可匾上题什么字呢?送匾的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了四个绝妙的字—“天高三尺”。知县生日,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大家憋着一肚子气,还得装着笑脸去送匾。这天,正巧做过当朝宰相的顾鼎臣,告老回昆山。顾相爷的大轿一到,送匾的岂有不让之理,就站立在街道两旁。顾鼎臣在轿窗里朝外望见“天高三尺”这块匾,觉得奇怪,就命停轿,间了送匾的人群。送匾的老百姓一听顾老相爷来传问他们,个个高兴,就都一五一十如实告诉了顾鼎臣:“匾上写‘天高三尺’,意思是杨知县来昆山刮了两年多地皮,地皮被刮低足有三尺,那不是天高了三尺吗?我们老
昆山各地民间传说集锦-昆山开放大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