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税收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的纳税人或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P127邓)
财政: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即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行为。财政在本质上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它具有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或阶级性)两个基本属性。(P16邓)
瓦格纳法则:由于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大,从而国家活动的不断扩张是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所在。由于瓦格纳将财政支出的增长与国家活动的扩张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些人将“瓦格纳法则”称为“政府活动扩张法则”。(P72邓)
税收收入: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利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纳税人征收的收入。税收收入是现代国家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也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方式。(P132邓)
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它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公共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过程。公共选择所使用的是经济学的方法,它的基本假设就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P48陈共)
税率:是指征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或税基之间的比例。在税基一定的前提下,税收负担的大小和政府课税的程度就体现在税率上。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政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因此,税率被看做税制的中心环节。税率有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之分,还有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之分。在实际运用中,按照边际税率的变动情况,税率可以分为定额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三类。(邓P137)
税收原则:是制定、评价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标准,是支配税收制度废立和影响税收制度运行的深层次观念体系,反映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治税思想。现代税收原则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公平类税收原则和效率类税收原则。公平类税收原则又包含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而效率类税收原则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和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邓P146)
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满足社会成员各种社会保障需求的社会保障措施。此时的社会保障被称为社会保障制度。它不仅具有规范性,而且保障范围也十分广泛。这种社会保障是与社会化和专业化相适应的。综合比较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们大体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两部分。(P109邓)
税利分流:是指国家在参与国有企业纯收入分配过程中,开征一道所得税(这一道所得税对所有经济成分企业而言都是一样的),然后再通过适当的形式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邓P269)
政府预算:是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为实现特定目标所必须完成的各种项目的计划,即按照一定的发露程序编制和执行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它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是政府组织和规范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工具,体现了一定时期政府的施政方针和要达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邓P299)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
财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