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
第一章绪论
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形成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
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此时期园林特点:
⑴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⑵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⑶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同时也注重发挥其园林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⑷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信息文明阶段
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
此阶段园林特点:
(1)私人所有的园林不占主导地位,城市公共园林、绿化开放空间进一步扩大
(2)以园林绿化以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城市生态体系为根本目的,在此基础上(3)进行审美构思,城市延展到郊外,与防护林带,森林公园连成一体。
建筑、城市规划、园林三者关系密不可分,跨学科的公众参与性成了园林艺术创作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指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
一、分类
: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
天然山水园:
2. 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1)皇家园林
(2)私家园林
(3)寺观园林
二、园林性质
1、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
园林最初的功能和园林的起源密切相关。
主要功能有:
1、狩猎(或称围猎)
主要在郊野的皇室宫苑进行,供皇室成员观赏、兼有训练禁军的目的,还有在贵族的庄园或山林进行。
2、游玩(或称游戏) 中国人称为“游山玩水”。
3、观赏对园林及其内部各景区、景点进行观赏和欣赏,有静观和动观之分。
4、休憩古典园林中设有建筑、供园主宾朋居住或休息。
5、祭祀古代的陵园、庙园等。
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第四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蕴涵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
第一节总说(时代背景)
园林产生的条件
1、农业文明比较发达开始了饲养牲畜
2、人们开始定居
3、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4、有了经商、艺术、科学及行政管理的分工
5、有了阶级划分
6、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艺术比较发达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1、囿最早的园林形式
2、台
3、园圃
4、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
⑴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协和”思想。
⑵君子比德思想: “高山流水”作为品德高洁的象征。
⑶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三山:蓬莱、瀛洲、方丈。
第三节贵族、皇家园林
一、贵族园林——奴隶社会(殷、周)
殷、周时的王、诸侯、卿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可通称为“贵族园林”
1、商朝:鹿台、沙丘苑台(酒池肉林)
2、西周:城市建设高潮,奠定了中国古代都城“前朝后寝”的基础。同时开始了皇家园林的兴建。即灵囿、灵台、灵沼,三者组成大规模园林,
3、东周——从囿到苑的发展(即春秋战国
中国古典园林史讲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