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迁徙中的淅川县城.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迁徙中的淅川县城
一条丹江,因为南水北调而举世闻名;一座县城,因为环抱丹江库区而备受瞩目。
淅川,这个在名字上就和水结下不解之缘的豫西南边陲小县,自2009年7月,迎来首轮首批库区移民的搬迁。这意味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标志性的一年。
从2009年起,淅川将用5年的时间,,以确保北方上亿人2014年吃上丹江水。,仅仅是拉开了本轮大迁徙的序幕。
迁徙,这个最能带来复杂情感的词语,在国家大局和小民生计之间,在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再次让淅川别无选择。这种选择,缘于党和国家为解决北方缺水,而从1958年就开始规划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半个世纪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地的淅川,就这样和一个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联系到了一起。
1958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动工,水库上游的淅川老城1959年迁建到上集,同时开始移民,首批移民分赴青海、湖北,一部分移民安置在邓州和丹江口水库沿岸。1964年,丹江口水库蓄水位升至145米,淅川开始了第二批、第三批移民,68867名移民迁到了湖北荆门和钟祥的大柴湖。 1969年,蓄水位提高到155米,第四批移民10679人迁往邓县,其余在淅川县安置。1976年,蓄水位提高到157米,第五批淅川移民25870人动迁,绝大部分后靠安置。
从首轮移民算起,整整五十年,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淹没了淅川县362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500年历史的淅川老城沉入水底,,迁至他处,当年的年轻人已经变成老人,移民已经有了第二代、第三代。他们靠这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守自己的信念,用他们的铁肩和勤劳的双手,再造一方家园,写就了一部可歌可泣的移民史
翻开淅川的移民史,青海和大柴湖,是两个不可绕过的地方。
1959年,支援边疆建设的高潮在内地掀起,,奔赴青海安家落户,一件大衣、一套被褥成为他们搬迁的全部家当。在青海,他们按连排编制生产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再造了一方农区。
但不可回避的是,随后的政治运动和一个时期特殊的生活条件,造成了这批支边人员大量减员,并随之出现大规模的反迁。据南水北调工程史诗性纪实《大江北去》援引资料,除去减员和反迁人数,到1969年时,留在青海的淅川移民只剩6000人左右。这次移民作为淅川移民的特例,在移民史上有许多引以为训的地方。
而湖北钟祥大柴湖,则更具淅川库区移民的标本意义,正因此,这里成为移民电视纪录片的一个主要拍摄地。
,当年在这里的一片沼泽地里开垦土地,建设家园,面临的是无法想象的生存困境。他们的房子,是用芦苇荡里的芦苇杆抹上泥巴盖起来的,他们开垦的土地还经常受到汛期汉水的威胁。
但是,从富饶的丹水江畔走来的移民们,没有计较所得所失,靠着一种信念坚守着一切,用他们的坚强和坚韧,默默地走过四十年,在荒地上开垦了近6万亩土地,人口增长至近十万,一些工业项目也落地生根,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移民第一大镇”。

我的家乡在丹江下。”当人们问起他们的祖籍时,这批移民的子辈或孙辈总是这样回答。现在,他们依然说着淅川方言,一直沿用着老家的村名、地名,保留着淅川的民风民俗,即使在种水稻的时候,也依然忘不了种一点家乡的麦子玉米。岁月的流逝,改变不了他们的乡音,改变

迁徙中的淅川县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