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案
沂源一中郑学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文中富有意蕴的语言。
3、理解李冰贴近苍生、为民造福的精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文中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李冰贴近苍生、为民造福的精魂。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导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文章有四个组成部分,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文章,找出每一部分的重点语句,为每一部分用短语的形式概括一个标题。
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第二部分:最驯顺壮丽的景观;
第三部分:最冰清玉洁的纲领;
第四部分:最贴近苍生的偶像。
三、深入文本,理解探究。
1、问:该文是一篇游记,都江堰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可是余先生把都江堰的地位抬高到长城之上,出语惊人地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为什么余秋雨先生如此断言呢?大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来重新看一下文章,思考问题:
文章开篇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第一部分用了什么手法?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小结:
开门见山,揭示主旨;总领下文;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比手法。通过长城和都江堰的比较,写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长城与都江堰可比的角度多:年代上,功用上,规模上,形象上,影响上。
作者认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一个最字,高度评价了都江堰的价值。
(让学生朗读这些表现长城与都江堰对比的句子。)
2、问:第二部分都江堰的水有哪些特点?用了什么手法?作者写水的用意是什么?
小结:
都江堰的水的魅力:在远处便感到滋润和清朗;声音响亮,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降临,如山崩即至;急流浩荡,大地震颤;股股叠叠精神焕发,踊跃喧嚣;既驯顺又强悍。
欲扬先抑,为后文蓄势。“去都江堰前的表现”与“接近和面对都江堰时的感受”对比;海水和都江堰的水对比。
明确:写水强悍撒野、咆哮喧嚣,以见其凶蛮,暗示洪水成灾的可怕,也说明治水工程的艰险;写水的规整驯顺,体现治水人手段不凡,能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都江堰的喜爱和对治水人的敬慕之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也为下文引出李冰作铺垫。
水性凶蛮,工程艰难,但终究被自信爽利的人驯服,体现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写水是为了写人。
(让学生朗读这些描写都江堰的水的句子。)
3、问:诵读课文第三部分,谈谈李冰是怎样的形象,作者又是如何评价李冰的。
小结:
作家用饱含感情的语言高度评价了李冰父子,称其“玉洁冰清”“智慧、仁慈、透明”“大愚、大智、大拙、大巧”
李冰因为实实在在为民造福,人们对他们虔诚膜拜,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
4、从第三部分中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例如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提示:长锸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的辩论,就是两种不同的政治走向的辩论。长锸代表的观点是:为官就要做事儿,要具体要踏实,就要像长锸这样为百姓消灾,给百姓濡养;金杖玉玺、铁戟钢锤代表的观点是:做
都江堰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