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革命、暴力与.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革命、暴力与
我一直觉得鲁迅先生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十分遥远,以致不可轻易作为谈论的对象了,所以平时写文章也好,谈天也好,我几乎很少以鲁迅为话题的。这大概与少年时所处的环境有关。那时,鲁迅的作品和文章,是篇篇被奉为经典的,如《祝福》、《故乡》、《狂人日记》,《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珍君》等等,都收进了中学语文课本,许多中学生顺口就能背诵一段。而毛泽东授予鲁迅那几个伟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旗手”的称号,更使他在我们的心目中变得近乎圣人般神圣了。人对神总是敬而远之的,再加上某种逆反心理,便成了我很长时间里觉得鲁迅可敬而不可亲,甚至有意回避的原因之一吧。之所以说是“之一”,是因为还有“之二”,那就是时代风气使然。众所周知,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文学走的是一条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从人道主义,人的主体性,到现代派、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等等,一波接着一波,从未停歇过。这一时期的作家、评论家和文学青年(也包括我本人在内),开口闭口谈的是卡夫卡、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罗伯·格利耶,以及纳博科夫、川端康成这些人,不仅以此为时尚,还争相学习模仿。曾经听人说不少80年代以后成名的中国作家背后,都能找到一个或几个外国作家的影子,这大概并不算很夸张的。在这种语境下,如果有人提起鲁迅,恐怕不仅不合时宜,而且会被人视为僵化、落伍,备受嘲弄和白眼相向的。除了这些被奉为“大师”的外国作家,也有一些中国现代作家重新受到热捧,被各种新出版的文学史和论著追认成了“大师”。如沈从文、林雨堂、周作人、张爱玲等。之所以说“重新”,是因为这些作家曾经“走红”过,但后来很长一段受到了冷落,甚至其人其文都被打入了冷宫,而现在的走红,不过是给予平反罢了。1980年代的中国社会主流是“拨乱反正”,连许多并不见得怎么杰出的“右派”作家也平反了,何况这些曾经的“大师”呢!所以,在那些外国大师的中国学生之外,又增加了一批沈从文、张爱玲、林雨堂、周作人的弟子。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便因此显得空前丰富、热闹和繁荣起来。
但在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唯独鲁迅变得落寞下来。所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文坛的风水也是如此,既然鲁迅先生在那么长的时期被当作偶像一样供奉,现在把他从神龛上拉下来,坐一坐冷板凳,似乎也不算过分。陈独秀晚年曾经撰文说过,当今毁誉之高之过者,莫过于对鲁迅先生矣。有人把鲁迅当作神,也有人鲁迅当作魔,其实,鲁迅既不是神,也不是魔,而是一个人。这样的话不可谓不中肯。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远的不说,神话鲁迅者一直就大有人在,妖魔化鲁迅者更是不乏其例,那么“新时期”以后呢?这两路人也并未绝迹,甚至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新时期的造神者,大多是一些躲在书斋和学院内埋头做学问的教授和理论家,他们采取的仍然不外乎那种将鲁迅当作偶像供奉,让大多数人对他“敬而远之”的老办法,依仗寥寥的几本学刊或核心期刊,兢兢业业推出的研究成果,也仅限于专业的“鲁学”圈子内,他们这样做的成果之一,便是使鲁迅越来越像一个仅供解剖研究的标本和穿着旧式长衫的人物,变得既不可敬,也不可近,甚至像木偶那样,显得有些古板、教条、枯索,让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望而却步。所以,前些年有人提出鲁迅是阻挡中国文学进步的一块“老石头”,非搬掉不可,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相对于那种队伍日益萎缩的“学术化”和“神化

革命、暴力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一叶
  • 文件大小35 KB
  • 时间2018-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