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简论
“和谐”作为中国社会悠久而珍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包含了我们祖先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智慧,是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以及各家各派之中,积淀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核,它不仅闪烁着东方的哲学智慧,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取向,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含义
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后人引申为各种事物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和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发展。
“和谐社会”,是人们普遍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其基本内涵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和而不同”。
二、和谐的社会模式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共同追求和理想境界。道家的“小国寡民”,主张无欲、无为、无争;墨家的“爱无差等”,倡导兼爱非攻、尚同尚贤;法家的“富国强兵”,倡法治,求实效;佛家的“善地净土”,强调同体共生、乐善好施,都是对理想的和谐社会模式的不同表述。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儒家描述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比欧洲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还早二千年。《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东汉郑玄解释说:“同,犹和也,平也”。所以“大同”也就是“大和”与“太平”,也就是和谐社会与太平盛世。经数千年来各种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和谐共生理想,已成为以“和”为核心,兼顾多元、和谐有序、包容开放的一套哲学伦理体系。
农耕文明时期古人的和谐社会观,虽然有着历史局限,但“大同社会”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一个伟大理想。不仅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而不懈奋斗,而且当社会主义思潮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之后,为了便于民众理解和响应,都把西方社会主义比作是中国的“大同社会”。正如汤因比所言: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因而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
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1、人与自然和谐
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而非天人对立。其经典论述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强调人类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说文解字》云:“天,从一,从大”。“天”字,甲骨文金文皆象人形,人之上谓天,对“天”的态度,也就是对宇宙的态度。“天”,最初是自然的崇拜对象,后来成为至高无上的天神。而君王是天神的代表,被天神赋予了统治人间的权力。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
列宁、欧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