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吴地文明构建文化无锡
肖复新
素有“太湖明珠”之美誉的无锡,地处吴文化腹地,在吴文化的浸润养育下,创造了千年文明、百年繁华,成为一个人文荟萃的江南名城、风光秀丽的吴中胜地、经济繁荣的现代都市。无锡是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深入研究吴文化、传承发展吴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市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建设和谐宜人新无锡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理论研究,揭示历史底蕴
无锡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吴文化理论的研究工作,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理论成果为支撑,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我市民间研究力量更是热情高涨,合力掀起了吴文化研究热潮。我市在吴文化理论研究中,走出了一条政府倡导支持、民间文化力量担纲、全国学界热情加盟的学术研究的创新之路。
1995年5月成立的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发扬学术民主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海内外人士,以研究吴文化为中心,弘扬民族文化,做到古为今用,促进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他们立足无锡,面向整个吴文化地区,组织会员研究吴文化的起源、沿革、现状及其规律、特点和趋向,特别是着重研究吴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工商实际、城镇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关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研究会定期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同时编辑出版《吴文化》专刊,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理论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在弘扬和发展吴文化方面
作出了积极贡献。《吴文化》专刊设置“历史探源”、“吴地风物”、“吴地习俗”、“人物春秋”、“古迹行踪”、“乡土小志”、“文化行旅”等栏目,搜集整理了大量文史资料,为吴文化研究提供了实证材料。
因创办吴文化公园而蜚声海内外的“文化愚公”高燮初,早在1991年,就倡导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吴学研究所。吴文化公园是农民捐资创办的公益文化事业,把吴文化作为建园的主题内容,吴文化研究成为重中之重。吴学研究所通过老年的退休学者联合学界的力量,并积极培育中青年骨干,形成并壮大了研究队伍。吴学研究所建所15年来,齐集吴文化研究的人文资源、理论资源和网络资源。在“学术走向民间,研究面对现实”的研究方针指导下,以“借”字开路,“研”字当头,广搜国内外人才,形成由337位著名人士组成的学术顾问委员和兼职研究员队伍;它召集举行了27次国内外研讨会,组成了近2000名学者的学术网络;它结集出版了58本书籍和150期《吴文化博览》学刊,积累了1200万文字的研究成果。目的就是要“文化治愚,唤醒国魂”,以此来“传承华夏文明,复兴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并改造无锡的人文环境,提升人文素质。吴学研究所在《文史知识》、《东南文化》、《上海文史》、《江海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开辟吴文化研究专号、专栏、专刊、专辑,增强了学术界对吴学研究的关注;出版了吴文化研究成果《吴学研究专辑》、《吴文化知识丛书》、《吴文化艺术丛书》三套丛书,以及《吴地稻作文化和旅游文化》、《吴地文化通史》等一大批学术专著,扩大了在吴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特别是新近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吴地文化通史》,影响深远。该书历时9年,142万字,是继《上海文化通史》、《齐鲁文化通史》后的第三部地域文化研究的学术专著。
经过各方的协作努力和倾力打造,我市在吴文化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吴文化史料得到整理挖掘,吴文化脉络渐趋清晰。二是拓宽了吴文化的研究领域,大吴文化得到认同,形成了吴文化“吴地区域性大文化”的研究思路。三是体现了时代特色,开启了研究新吴地、新吴人、新文化、新生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对策性研究,增强了无锡的软实力。
二、凝炼城市精神,提升人文素质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之魂。城市精神,作为城市文化的结晶,作为城市的“精”、“气”、“神”,代表了一个城市共同的价值观、群体行为规范、精神风貌与思维方式,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之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对于提高市民整体人文素质十分重要。
无锡在实现新一轮创新发展中,努力发掘城市文化的思想内核。无锡通过探究历史辉煌和近现代发展的活力之源,总结、提炼出“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成为全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无锡的城市精神,是吴文化理念的承续和发展。
“尚德”和“务实”反映了无锡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尚德”之“德”出典于吴地始祖泰伯的礼让天下。泰伯的这种礼义之举,被孔子称为“至德”,即最高最好的品德。作为吴文化的核心内容,“尚德”是立身做人之本。古代东林党胸怀天下,敢于针砭时弊;近代荣氏家族实业报国,兴办公益事业;当代华西村艰苦创业,坚持共同致富等等,都反映了无锡人从古至今的“尚德”精神。“务实”,是无锡在近代迅速崛起的奥秘,也是“活力城市”之基。古代的吴地开发,
传承吴地文明构建文化无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