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
孙海宁
你知道下面的人物是谁吗?
包拯(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认读词语
挣(zhèng)钱 辔头 听差(chāi)
耷拉圈(juàn)栏 审 衙役
懊恼 一声不吭闻所未闻
惊慌失措 冒名顶替
对比记忆字形
审( ) 案( ) 吭( )
神( ) 按( ) 炕( )
衔( ) 投( ) 役( )
根据课文的线索,理清作者的思路
换驴——告驴——审驴——得驴
饿驴
打驴
你知道包公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吗?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包公——足智多谋
包公在这个故事中他用了哪些计策?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如果你是包公,你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让刘五找回自己的驴?
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103包公审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