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敬业医生”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疼丨每日时评
作文君说
假期过去了,在过去的一周发生了什么热点事件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下。我们首先要探讨的话题是:“最敬业医生”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疼,你怎么看?
“最敬业医生”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疼
杨朝清
3月31日,母亲去世的噩耗传来时,医院里8位准备做尿道下裂手术的患儿,已经等了两年。怀孕8个月的四川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副主任唐耘熳坚持做完这8台手术,才回到四川乐山老家,望着母亲火化后一方小小的匣子痛哭不止。(4月4日《成都商报》)
在亲情与敬业的天平里,唐耘熳选择了“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好不容易排队上,担心更改手术时间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诸多不便;原本可以请假的唐耘熳,选择了坚守手术台。这位医生赢得了公众的尊重、信任与社会认同。
“最敬业医生”之所以打动我们,就在于“医者仁心”。作为一位怀孕8个月的准母亲,作为一位刚刚失去母亲的女儿,唐耘熳完全可以将手术时间推迟几天。笃信“行孝在生前而不是身后”的她,将“努力工作就是对母亲最好的追悼”作为价值追求,做出了无愧于心的选择。
这是一种尬尴的现实,这是一种纠结的处境。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导致一些大医院的医务人员经常加班加点;他们就像是传送带上的齿轮,为保障医疗行业的高效运作,一刻也不敢怠慢停歇。这些爱岗敬业的医务人员固然值得钦佩,他们的生存生态却不能忽略和漠视。一味地褒奖超负荷劳作的医生却不想方设法给他们“减压”,不可避免会导致他们不堪重负。
同时,在当下,医生也背负了巨大的道德包袱和职业压力。长期以来,医生被放置在道德高地上;似乎只要医生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就可以治愈病人的所有伤痛。然而,医疗行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医术并非万能的而是有限的;医生也并非超人,他们也需要休息、休假。
“最敬业医生”让人感动,却不能将这种感动无限拔高。说到底,“最敬业医生”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产物,是一种无奈之举。在价值实现多元化、职业选择多样化的今天,儿科医生匮乏、医学院录取分数线下降在一些地方成为现实。医生的超负荷疲惫以及污名化导致的社会认同下降,让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学医。只有深化医疗改革,让老百姓便利、低成本地求医问药,一些医生的超负荷疲惫才会得到疏解。
适用话题:医生、感动等
作文君点评:医生们有的是天使,有的是恶魔,我们看到了天使,就像在天堂。
一句“不懂事”道出多少潜规则
高亚洲
4月3日,一段“达州市公安局民警不服从交警指挥”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执勤交警让违规停车的司机把车开走,但司机称自己是市公安局的,并说执勤交警“不懂事”。4月3日晚,达州市公安局对此事通报称,该司机系达州市公安局民警,当天因女儿下车买包子,将车临时停靠在路边并说出不当言论。目前,涉事民警已被停止执行职务。(4月4日《北京青年报》)
一句不懂事,让一个公安局民警一夜爆红;一句不懂事,让一个自称保卫处处长的官员,一夜被停职。面对如此人生际遇,当事人内心恐怕是五味杂陈的。
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个“不懂事”到底是什么意思?根据汉语解释,懂事无非有两个解释,一个是理解用心,另一个则是明白事理。从当时的情境来看,这个保卫处处长显然是在说这个辅警“不明事理”,至于事理是什么?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大意无非就是说这个辅警不懂规矩、不懂变通
敬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