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精编.docx《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资本家阵营急剧增多、积累大量资本,对新的劳动力的渴求,无疑增加着无产阶级的队伍,随着队伍的壮大,一支全新的有号召力的政治力量也就此诞生。又由于资本的不平衡和无产阶级被压迫的现实,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扩大化,无产阶级与资本阶级之间产生斗争,大规模的工人运动爆发。著名的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年开始的英国工人参加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运动,无一不指示着一场新的变革即将来临。也正是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下,催生着能够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发展。在出现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等人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学说后,终于迎来了一位在新世界理论开天辟地的人物—马克思。而包含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恩格斯1888年如是评论说),便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见其宝贵性和珍贵性,因此《提纲》也势必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研读一番。
在整个《提纲》中,第一条集中明确的阐述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缺乏实践,不考虑人的感性活动。进而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实践的重视,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坚持世界的客观性,但同时也强调了人的感性活动,将前人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批判继承,并与自己的理论创新相结合,认为实践是真正人的活动,对事物,现实,感性等也应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些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是唯物主义的根本。也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才能正确的解决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因此马克思主张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
《提纲》第二条中,马克思将实践引入认识论,作为检验人的思维真理性的客观标准。“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马克思在这里也继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批判费尔巴哈不懂思维的现实性、力量和此岸性,阐明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标准。同时,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思维的现实性、力量和此岸性,注重在思维改造世界的方面,也从侧面说明了思维的真理性,即实践才有改造世界的能力。在这里也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紧接着,《提纲》第三条继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不能合理解释人的活动与环境改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导致唯心史论,不能自圆其说。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马克思从宏观上、整体上揭示了人的发展规律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人的实践改变环境,变化的环境又反过来改变人,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又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这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的得到合理的解释。在这里,马克思深刻揭示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也科学的说明出人的社会学本质。
接下来的第四、五、六、七、八条则讲述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费尔巴哈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致力于将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而在这些方面,马克思则指出了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先是“世界被二重化”,宗教把世界分为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而费尔巴哈的世俗基础将自己与自己本身分离,成为独立王国,而这本身便是一个矛盾,所以,“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精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