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对“有效教学”“有效性” 的理性审视.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对“有效教学”“有效性”的理性审视
作者: 张俊列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近几年来教学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许多中小学校正在探索的实践课题。然而,到底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把握有效教学之“有效性”?目前尚未形成基本的认识。理论上的不明晰自然制约了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课堂教学中也就很难体现有效教学的真正内涵。为此,我们从有效教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有效教学的概念分析与有效教学的认识维度三个方面来审视有效教学之“有效性”,以期对有效教学形成较为明晰的认识,从而对实践探索有所裨益。
一、有效教学的兴起
有效教学兴起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其动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当时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之后,针对当时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下降的状况,为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的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二是当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I¨。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当时科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学行为科学与实验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探寻教学的科学性,着重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学。此时着重于对教师“教”的研究,如教学效能、教学行为、教学技能、教学组织设计、教学策略等方面。在后期,有效教学研究逐渐突破单纯对教师“教”的研究,而开始突出以学生的有效学习及师生互动的综合性研究,特别是着重于对教师教学反思以及学生发展的研究。从美国有效教学的兴起来看,当时有效教学是针对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下降的问题而提出的,而当时教学的科学化运动为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分析依据。所以,起初的有效教学主要指教学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的“有效性”,目的是如何在大范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教学的科学化。很明显,这是一种工具技术性的研究取向,只是在后期逐渐地由单纯的关注技术性取向转向关注学生发展的人性化取向。
而在我国,有效教学的兴起依托于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新课程改革针对“应试教育”的痼疾,倡导合作性、探究性、对话性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提出与新课改倡导的这些教学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是新课改实现课堂教学变革,重建课堂教学文化的根本旨趣。新课程改革从主张课程知识的建构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师生关系的交往性、教学目标的统整性、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等方面无一不指向学生的发展性。KI)统计,在2002—2005年,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倍增长。这表明,新课改理念为促使有效教学在国内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而有效教学理念的兴起也是与新课改理念在根本旨趣上相一致的。相比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在有效教学的探讨方面,更多地偏重于其伦理取向,也即哲学取向,而较少科学取向的研究。诚如有学者所言,“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本是科学取向教学论这根藤上结出的果。如今,在研究有效教学时,却期待不关心教学效率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这棵树结出有效教学的果来。”诚然,对于有效教学研究不能忽视其科学取向,然而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实况下,偏重于哲学取向或是伦理取向也是实践所需之使然。
从有效教学在国内外兴起的不同背景可以看到,有效教学自身是一个动态性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具体历史中,所针对的

对“有效教学”“有效性” 的理性审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45997240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07-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