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对“含沙射影”的解释说:
传说水中有种叫蜮的怪物,看到人的影子就喷沙子,被喷着的人就会得病。比喻暗地里诽谤中伤。
那么什么是蜮呢?《现代汉语词典》不单独解释“蜮”,而是“鬼蜮”联释,有两个义项:
(蜮:传说中在水里暗中害人的怪物):鬼蜮伎俩。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里对“蜮”的解释与《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大同小异。
从“传说”和“鬼怪”等用词中可以看出,现代人认为“蜮”是和龙、凤、麒麟一样客观上并不存在的一种动物。
在古代,“蜮”表示的动物有三种:
。《大戴礼·夏小正》:“四月……鸣蜮。”注:“蜮也者,或曰屈造之属也。”
王聘珍解释说:“《说文》蝈,注云蜮或从国。郑(玄)注《周礼》云:‘郑司农蝈读为蜮。蜮,蛤蟆也。’”
。《吕氏春秋·任地》:“又无螟蜮”。高诱注:“食心曰螟,食叶曰蜮。”
我估计,这是百度名片中“蜮,读:yù,一种食禾苗的害虫……”的依据。
。
《诗经·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毛传“蜮,短狐(狐通弧,弧线---作者注)也。”汉代郑玄笺:“状如鳖,三足,一名射工,俗呼之水弩,在水中含沙射人。”
《说文》释“蜮”基本与上相同。
服虔注《左传·庄公十八年》“秋,有蜮”,叙述比较具体:“短狐,南方盛暑所生,其状如鳖,古无今有。含沙射人,入皮肉中,其疮如疥,遍身濩濩或或,故为灾。”
提到第三种意义的蜮,大约最早见于《诗经》。《诗经·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你看,把鬼和蜮的某些特性联系了起来。毛传:“蜮,短狐也”汉代郑玄笺注曰:
“状如鳖,三足,一名射工,俗呼之水弩,在水中含沙射人。”《说文》的记载也与此类似。
从汉代人看来,蜮所射物质是沙,对象是人,害人方式是射。确实是具有匪夷所思的魔鬼般的伤人手段。
蜮的射影害人之说,始于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玑的《毛诗草木虫疏》:“在江淮水中,人在岸上,影见水中,投人影,则杀之,故曰射影。或谓含沙射人,入皮肤,其创如疥。”
张华《博物志》则对蜮描述得更具体:“江南山溪中有射工虫。甲虫之类也。长一、二寸,口中有弩形,以气射人影,随所著处发疮,不治则杀人。”
张华说得更加玄乎,“以气射人影,随所著处发疮,不治则杀人。”晋代的葛洪《抱朴子·内篇》也认为“中影者亦病”。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逐步深入,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射工长二、三寸,广寸许,
含沙射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