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未翻开书,封面上的那一张布满了岁月沧桑的脸,尤其是那双凝望着远方的眼,若有所思的样子,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想听一听季老的人生经历,想看一看季老眼中的人生以及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季老,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文学大师。在看这本书前,我对他的了解是:北京大学副校长,这是从杂志上一则关于他的小故事中得知的。故事大致讲的是一位北大新生,背着大包小包行李,走在北大的校园里,带着对大学生活美好的憧憬,同时也带着一脸的迷惘,这里的一切都是新的,什么都得靠自己。首先就是报到缴费,但是缴费地点还有好一段路呢,背着大包小包坐了好几小时火车,又转了好几趟汽车,“长途跋涉”的他已经是“筋疲力尽”,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大爷,大学生灵机一动,就向大爷说明了情况并请大爷照看一下他的行李,老先生欣然同意,等那大学生报完到缴完费,时间也已过去了大半个小时,过去一看,老先生还站在原地耐心地帮他看着他的那些个“家当”,大学生甚是感激,老先生却不以为意,默默地走了。在第二天的新生欢迎仪式上,大学生惊奇地发现致辞讲话的副校长就是昨天帮自己耐心看包的大爷,心想:让工作繁忙的季老帮自己看了大半小时的包,心里真是过意不去,一股崇敬之情顿时涌上心头。是的,季老的修为不仅感动了那个年轻人,也同样感动了看故事的我,以季老那样繁忙的业务工作和行政工作,完全可以以有事为由拒绝年轻人的请求,完全不必傻傻地在原地呆站大半个小时,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以自己无声的行动给予了年轻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亲切的关心,给年轻人留下了北大人是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好印象,也在某种程度上教导了将作为北大一份子的年轻人以后对待新生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原则。虽然我对季老的了解不深,但我想一个望九老人、一个有着这样一则故事的老人是值得我去亲近他的思想境界的,他对人生的经历、看法、感悟是值得我去学录了季老3次谈人生的篇章,写于1996年11月9日的第一篇中季老初谈人生,他先以一个望九凡人的姿态,谈到人生问题,他论述到人的生与死基本上是被动的,但是他又强调在这些被动中,在糊里糊涂中,应该要有所作为,他提出要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会使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我虽然年纪小,但却非常赞同季老的说法。有人说:“人的一生就像被判了无期徒刑一样,终点一样均是死,谁也逃不掉,唯一不同的是过程的长短与内容的不一。”也许这样讲,有些悲观,但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个道理,既然知道了现实的残酷,我们就不应该抱怨、恐惧死亡,而应该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主动去拼搏,迎难而上,有所作为。死是被动的,其实世界上许多东西都是被动的,比尔·盖茨曾说:“世界是不公平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它。”是的,面对已成事实的被动、不公平,我们只有认识它、接受它,跌倒了,没关系,只是别放慢甚至停下了主动前行的脚步,积极一些,自省一些。 季老认为人生这样一个变化莫测的万花筒,用千把字来谈,是谈不清楚的,于是在3天后便有了“再谈”,这一次季老集中谈人性的问题,自古以来,性善、性恶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争论问题,孟子主性善,而荀子主性恶。争论了几千年,也没争论出一个名堂来。鲁迅先生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同中国古代一句有名的话,精神完全是一致的:“食色
读《季羡林谈人生》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