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文化06-:“孩子,好好学习吧,爸以前玩麻将都玩儿10块的,现在为了供你念书,改玩儿1块的了。”第四章中国文化为什么
以礼为基础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是礼。中国文化的所有其他特征都是以礼为基础。以上三章,我们从中外文化之差异,古礼的起源、整合,以及古礼的结构、功能和价值系统,大致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作为解开中国文化生成之谜来说,这是否就是最终的谜底呢?我们说,否!中国文化为什么以礼为基础,以上所述,还不是最终极的原因。
从第二章可见,古礼的第一次整合是在五帝时代。随着古礼的第一次整合,华夏文化就初步奠定了基础,并从而使中国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迈进了文明的门槛。然而,五帝时代,同时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按照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来讲,文明的出现,是在父系氏族制度解体,进入农村公社阶段以后的产物。那么,为什么中国文明的产生会早于通常的规律一个时代?这在理论上应作何解释呢?
从第三章可见,中国产生国家的道路,完全是通过内部自身的演化来实现的。由于这一特点,造成了中国文明的相对早熟和国家的相对晚成。也就是说,是文明产生在先,国家形成在后。然而,按照一般的规律,应该是国家的出现与文明的产生同步发生。那么,为什么中国文明的出现与国家的产生和通常一般的规律不符?这又当作何解释呢?
以上两点,是我们必须要从理论上说明的问题。否则,我们就将无法理解中国文化发展规律的终极原因。而不理解这种终极原因,也就不能最终理解中国文化为什么必须以礼为基础。因此,这是我们在结束本文之前,必须着重讨论的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社会现象,特别是上层建设诸形态,其中包括作为文化核心的制度、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它们形成的终级原因,都必须从基础去解释。作为文化的成因,尤其必须从其起源阶段的基础去解释。这样,我们就不但要追溯其源头的各种特征,而且要认识其源头的特殊生产方式。只有认识其特殊的生产方式,才能理解其特殊的上层建筑和特殊的发展规律。
中国文明与国家产生的道路和规律,与通常所理解的文明形成的道路和规律相比,无疑是一种特殊类型。既然是特殊类型,则必然有其生成的特殊的终极原因。那么,这种特殊的终极原因是什么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中国文化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生产方式的产物。
任何文明的产生,首先是社会剩余劳动的产物。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简装本),第885页,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这里所说的“一切社会”,是指一切文明社会。这里所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对于古代来说,实际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二者是合一的。因此,“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这是产生一切文明的绝对条件。只要具备了这个条件,就有产生文明的可能。而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则文明就不可能出现。从这个意义来讲,中国文明的产生既不例外,也不特殊。所谓特殊,主要指社会剩余劳动出现的早晚。而这,却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制约程度有着莫大的关系。一般来说,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能够较早地出现社会剩余劳动,因而文明也就能够较早地产生。而在自然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则往往要到很晚才出现社会剩余劳动,自然,文明的产生也要晚得多。例如,近现代中国境内还有这样一些少数民族,尽管他们已经使用铁制工具,但是,由于生态环境太恶劣,却基本没有社会剩余劳动产生,因此,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而相反,作为世界第一代文明的地区,却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的石器,社会已经有了剩余劳动的产生。这说明,使用同样的工具,甚至相对原始的工具,却因为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反而能够较早地产生社会剩余劳动,较早地进入文明状态。这两种状态,相对大多数文明的形成条件来讲,都属于特殊状态。不过是,一个比常规状态要早,一个比常规状态要晚。作为世界第一代文明的华夏文明,当然属于前者。是黄河流域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给华夏文明的早熟,提供了一个外部优越的前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华夏文明与其他世界第一代文明都属于特殊状态,都是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
其次,文明的产生,仅仅有社会剩余劳动的出现还不够,还必须使社会剩余劳动的积累达到一定量的要求,文明才能够出现。因为文明从根本上讲,不过是社会剩余劳动的聚积。作为文明产生的各种标志和特征,例如,大规模的社会公共工程,像防御工事、水利工程、大刑的庙宇和祭坛,以及社会的各种公共职能的专业化和多样化,艺术活动的独立和发展等等,都要消耗大量的社会剩余劳动。如果没有社会剩余劳动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量的要求,任何一项文明事业都不可能实现。因此,社会剩余劳动的积累达到一定量的要求,这也是文明产生的必备条件。但是,作为文明产生的社会剩余劳动的量的标准的达到,一般有两种
中国礼文化06-0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