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全面改薄心得体会为扎实做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有关工作,教育部20日发布的《进一步做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积极统筹中央已经安排的义务教育校舍建设、设备购置相关项目和资金,避免重复交叉或支持缺位,不得将资金、资源向少数优质学校集中,打造“豪华校”“重点校”。(5月21日《中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但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重城市、轻农村现象仍然严重。在一些偏远山区,教育资源严重缺失,教室破旧、教具缺少、教师不足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而在城市里,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异较大,再加上一些优质学校资源有限,让家长挤破头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到优质学校读书。如此极其不均的基础教育现状,的确令人十分担忧。教育是国家发展基本大计,基础义务教育尤显重要。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从客观上讲,在国家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全国各级各地的办学条件、均衡教育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地区优质学校的学位一席难求,再加上教育主管部门为撑起本地区基础教育的“门面”,仍在不遗余力的打造花瓶式“豪华校”、“重点校”等,导致大量的教育经费集中向这些学校投入,不管是教学基础建设还是师资队伍等,都确保是最好的,人为地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更为凸显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此次,教育部发布《通知》,明确要求贫困地区不得办“豪华校”、“重点校”,根本目的地是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与发展,保证基础教育的性质回归义务本性,让农村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并都能享受同等于城市的教育资源。作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禁止建设“豪华校”、“重点校”的规定,有利于保障广大学生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实现城市与农村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从而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确保义务教育回归本位。但国家政策制度出台再好再给力,关键还在于地方能否做到不打折扣地落实。如果教育部的《通知》得到贯彻落实,必然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保护学生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防止基础教育片面追求“高大上”等不良习气的蔓延,值得为之拍手叫好。应该说,面对教育界的歪风邪气,制度约束是最有效的措施。此次教育部就改善
教育部全面改薄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