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研究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广东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未来应加快沿海城市带发展,以港深为核、珠江为轴、沿海为带,形成“T”字型空间结构,发展包括五大城市圈等23座城市,构成“一核一轴一带五圈”的空间结构。坚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中央政府的统筹作用。以开放推动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对内经济辐射功能与对外。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一核一轴一带五圈“T”字型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04-0013-07
一、湾区经济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地位
湾区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主体,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过去近70年,全球贸易出口货物增长了 33倍,价值量增长了 155倍。沿海大都市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愈发凸显。优越的地理区位、繁荣的港口经济、强大的海上运输能力、高密度的对外贸易、大规模的制造能力、超强的金融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沿海港口城市集合构成的湾区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湾区经济依港而生,沿湾而兴,港城互动,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全球 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世界 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 100公里的地区。世界著名湾区具有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发达的国际交流网络等突出特点,是世界 500强、创新公司、研发资源和专利密集区,是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代表,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变革的先锋。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南海依湾相连,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是世界贸易的主要海运通道,亚欧经济贸易衔接的核心点,居国际金融和贸易核心地位,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一带一路的战略咽喉重地,东向可联通海西经济区、西拓可携手广西―东盟合作区,是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经济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的先行优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经济体系较完善,国际经济贸易联系十分密切,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中形成了持续上升的能力,是我国经济转型的排头兵。
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
空间范围与发展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跨行政区规划①,是以华南沿海湾区优越自然地理区位和既有城市群为依托的城市群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广东主动承担国家使命,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发挥重要枢纽作用的历史机遇,是广东加快发展,构建改革开放新格局的重大契机。其空间范围应包括:位于珠江口河海相间中心位置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深圳、珠海,东起潮汕的汕头、揭阳、汕尾、潮州,西至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的沿海地带,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中山、江门、东莞、惠州、佛山以及位于湾区经济腹地和生态保护区的清远、韶关、河源、梅州、肇庆、云浮等 23座城市方公里,XX 年地区生产总值万亿元,总人口亿,分别约占全国的%、%、%。初步形成了以港深为核心,珠江三角洲2区9市为主体的城市群。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香港和广州两个城市为起点,初步成长为拥有近 6000 万城市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86%的世界级城市群。以约占全国 1%的面积,5%的人口,吸引了全国1/5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创造了占全国1/10的国内生产总值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