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多音字误读原因初探.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1208279438(学号) 刘慧敏(姓名) 指导教师:庄萱
[摘要] 汉字中一字多音现象的存在是人们经常读错字的原因,准确掌握多音字读音是人们规范认读汉字的关键。本文针对《现代汉语词典》里的多音字和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规范的多音字现象,分别从原因、类型、功能等方面探究了多音字的规范问题,希望为识字教学和规范用字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汉字多音字误读原因
汉字读音规范是汉语规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能否准确规范地读音是语文规范化水平和推广普通话成效的重要标志。而多音字是社会用字中出现误读最多的部分。因此,分析多音字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为何造成误读。
一、多音字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①汉字中的多音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常用汉字中多音字的比例更大,据统计,1000 个最常用汉字中,多音字就有170 个。现代汉语多音字并非朝夕形成,它是在若干年的演变和发展中沉积下来的。总观其来源,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并存形成的多音字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北方方言地区很广,语音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词汇标准的范围广,而语音标准的范围窄,势必使一些词语保留古音。汉语方言语音差异很大,方言词语进入通用语(如今天的普通话)后,有时还将读音也带了进来,形成多音字。比如:“仔”,普通话读zǐ②,现在多了“牛仔zǎi(934页)”的读音。再如“剥”,北京口语读“bāo(42页)”,于是现在普通话有了两个读音,一个用于书面语“bō(95页)剥削”,一个用于口语“bāo(42页)剥皮儿”。这实际上就是在同一字中,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并存。
(二)文白异读造成的多音字
文白异读是形成多音字的原因之一。文读即读书时的发音,常用在合成词或成语中;白读即口语音,常单用,它们在语义上没有明显的区别。文白异读的字读音不同,但意义相同,其读音的差别主要在组词上,如:削,读“xiāo(1379页)”时,只限于口语单用,例如:削苹果。而用于合成词时只能读“xuē(1428页)”,例如:削弱。薄,读“báo(43页)”时,只限于口语单用,例如:薄纸。而用于合成词时只能读“bó(98页)”,例如:刻薄。落,读书面语时读“luò(837页)”,例如:落伍、降落、落后。而读口语时则读“lào(762页)”,例如:落枕、落色。核,读书面语时读“hé(512页)”,例如:核桃、核心。而读口语时则读“hú(532页)”例如:桃核、梨核。血,读书面语时读“xuè(1431页)”,例如:血海深仇。而读口语时则读“xiě(1394页)”例如:流血了。寻,读书面语时读“xún(1433页)”,例如:寻觅、寻常。而读口语时则读“xín(1434页)”例如:寻开心、寻思。
(三)传统读音与今音并存形成的多音字
汉语发展史中,语音的演变和发展是比较快的,上古有上古的语音系统,中古有中古的语音系统。同一个字的读音在不同的时期会有变化,原来一个字有统一的读音,后来由于在不同的地方发展演变的速度不一样,因而有的地方还保留了古音,而有的地方则按照发展变化后形成的今音来读。一些姓氏、地名、国名、物名等的读音与常用义的一般读法形成一字多音,如姓氏:员Yùn(1562页)、仇Qiú(1

多音字误读原因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n22x33
  • 文件大小93 KB
  • 时间201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