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京津冀一体化概念甚嚣尘上,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年度关键词之一,然而自上个世纪80年代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首次出现之时起,各类区域规划与研究就没有停止过,但概念、规划研究以及合作实践总是维持在三个独立的层面:概念始终没变;各方长期博弈使得区域规划研究困难重重,始终无法落地;整体经济合作层次低、规模小,跨省市的区域合作项目很少。随着两省一市各自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发展过程中,以北京为中心的环首都经济圈已经日渐清晰,天津滨海新区的高端制造产业基地基本初具规模,京津冀格局已经出现明显变化,一体化的内容也将重新被改写。也就是说在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出现之后三地的快速发展已经在用时间证明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那么未来的一体化区域合作内容用之前的规划来套用显然已经不切实际。那么,从京津冀一体化到底有哪些合作历史?水泥行业作为基础建材行业在京津冀一体化概念的实践中又有哪些变化?今后的京津冀一体化又会给水泥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空间呢?在此,笔者试图通过对京津冀一体化历史的梳理及未来一体化的空间,来分析区域水泥行业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京津冀合作历史及现状
从概念上来看,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1981年,一些官员和学者就呼吁建立环京津经济协作区;从研究规划层面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同样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4年编制完成的《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纲要研究》是该地区最早的区域规划研究。然而大部分时间京津冀一体化仍停留在理论界的讨论和研究,直至2005年首钢搬迁至唐山,京津冀一体化才开始有了实质性的区域合作实践。
表1: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与规划历程
资料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整理
京津冀区域合作及各自经济发展现状
由于行政区划意识较强,区域产业缺乏相对竞争优势,区域间缺乏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产业合作。京津冀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业合作甚少,因此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明显偏低。在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主要是围绕着京津两大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北京、天津的第三产业有多是为当地服务,基本停留在地方化层面;能够对河北产生影响的只有第二产业,但由于各自追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二线制传统产业或产业链向外延伸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导致两大城市的发展不能对河北产生较强的拉动。
(1)2014年为京津冀一体化快速推进的一年,在将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之后,京津冀之间的互通互联加速。尽管协同发展纲要仍在讨论中,但是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已经在顶层设计、交通一体化、产业承接、生态环保四大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最关键最核心的产业结构转移仍处于各方博弈过程中。
(2)2014年6月,海关总署宣布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启动;
(3)2014年11月,京津冀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京津冀税收一体化整体框架;
(4)2015年春节前,京津冀三地将通过共同推出旅游精品线路,合编一本旅游路线书,一张旅游电子地图,三地在交界处互设指示牌等措施,促进京津冀旅游一体化;
(5)京津冀三省市教育部门共同签署了《积极推进教育领域合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为京津冀教育一体化铺路;
京津冀一体化下区域水泥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