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作者:吴启建
在实施新课程的两个月时间里,一线教师热情高涨,领悟新课程理念,学习新课程体系,创设新课程环境,开发新课程资源,运用新课程教学方式,实施新课程评价,为推进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新课程实施过程涉及方方面面。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教师们为之感到困惑。为此,笔者对照课程标准,结合新课程实践和调查与访谈,反思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对高中化学新课程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一些思考。
一、新课程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数教师不甚习惯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而注重化学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以话题为切入点开展学习。如苏教版(以下例举没有特别说明均为苏教版)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以海水为情景为话题,编排比较松散,知识的学习围绕某一线条和主题,而化学概念、理论内部的联系不够紧凑。电解饱和食盐水是海水的用途之一,明线是海水——食盐——氯气。但这个过程蕴含许多的化学原理和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是暗线。怎样有机把握这些暗线的深度、广度、关联度及方法和情感的价值,值得研究。又如鲁教版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是以金属钠和它的化合物性质为代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是以氯气的性质为例。显而易见,这部分突出方法的教学。钠和氯气的性质作为一个例证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钠和氯气是金属与非金属的重要代表物,是化学知识结构中的核心知识之一。老师们由于传统教学的习惯也由于它们的突出地位,因此对钠和氯气的性质的教学必然会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从而不知不觉中淡化了科学方法的教学。况且,元素化合物在选修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的篇幅,这种处理也有其必要性。为此,由于新教材结构的重建,由过去的学科主义转变为现在比较重视人文主义,多数教师不甚习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适应。
,“夹生饭”现象普遍存在
新课程化学必修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方方面面;教学要求高,由一维目标、两维目标到现在的三维目标。内容多课时紧,一节课可能在多个学习点中切换,而每个学习点在旧教材中都有其系统,现在浅尝辄止,不深不透。新课程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但因为课时紧,教师往往无法展开,加上课外习题普遍要求高于教材,因此造成学生“夹生饭一锅”的现象。如
“物质的分散系”,教材活动与探究:“胶体的性质和溶液有何不同?”做了一个硫酸铜和氢氧化铁胶体用激光笔照射的实验。问题在于对上述一个实验就要回答:“(1)如何用简便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2)氢氧化铁胶体有哪些应用?”一个实验就要总结出鉴别的方法?就能得出氢氧化铁胶体有哪些应用?显然是不够的。接下来教材陈述: “自来水厂常用某些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作净水剂。当这些物质溶于水后,产生的Al(0H)3或 Fe(OH) 3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淀。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课上许多学生会问:“为什么铁和铝的化合物溶于水后会产生Al(0H) 3或 Fe(0H) 3?为什么它们具有吸附性?”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正常,也值得肯定的学习现象,但是时间和理论基础的不足,教师无法展开。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不仅内容多,而且有些题目设置偏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