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群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江建军1 杜刚1 马新国1 别少伟1 梁培1 杨晓非1 邹雪城1 许晓东2
1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430074
2 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 430074
*转载自:美中教育评论. 2007;4(6):9-14
【摘要】面对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教学改革需要,通过“大班分群体,群体组团队”主动学习与实践思想的探索,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设计的有效结合。本文详细地阐述了群体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系统介绍了跨环节“面-线-点”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本科生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等集中性实践环节,激发了拔尖型的群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活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群体创新;主动学习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江建军,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副系主任。2004年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5年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届“教学名师”称号。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稀土学会固体科学与新材料分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级会员,IEEE高级会员,国际氢能协会高级会员,《功能材料》杂志通讯编委,《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中英版编委。目前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包括:电子结构计算与计算纳米学、虚拟仪器技术及分布式测量、LabVIEW在DSP与FPGA系统级应用、RFID射频测试系统、纳米薄膜微波物性自动测量系统、纳米磁学和磁传感器研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大基础项目1项,预研项目2项等。在承担繁重国家科研项目同时,特别重视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
本文受高等教育专题研究《本科研究性教学的比较研究与实践》国家级教改重点项目资助和湖北省重点教改项目《跨学科分布式教学实验平台及其互动实现模式》联合资助。
1、引言
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政府投入相对不足的新形势下,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变得很多,课堂教学不得不采用“大班教学”,这是减少小组讨论和直接交流指导的一种课堂形式。相对于小班而言,大班教学变得呆板,没有活力,师生有距离感,缺乏直接交流和指导[1]。大班教学中,很难将学生看成不同的个体,更谈不上关注学生的个性、背景以及学习方式,以使教学有所依凭。新的学术研究表明学生的差异性有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并促进较高层次的治理活动。
大班教学中实践问题更加突出,比较一下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则可以明显在总体上感到我们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群体创新能力不足。产生这个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被动实践”一定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被动实践的害处还不仅仅是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这种实践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难以深刻,自然也就影响到学生日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我们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被动实践不能不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或者说群体创新能力的培养迫切呼唤主动实践[2]。
本文从“大班分群体,群体组团队”主动学习与实践思想出发,针对本科生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等集中性实践环节,进行跨环节“面-线-点”贯通式培养,激发拔尖型的群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活力。尊重学生不同背景学生的差异性,推进
“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的先
面向群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