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一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三)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基本的不等式以及对不等式组的解法已经有一定的掌握,对其特点有所了解,初步理解了不等式组的概念;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方程组和不等式组的一些活动,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不等式以及对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解法已基本掌握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的具体学习任务和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认知要求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由五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①情境激趣,适时点题;②合作交流,探究新知;③双基训练巩固提高;④师生交流,归纳小结;⑤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情境激趣,适时点题
活动内容:一、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
1、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呢? 本节我们将进行探索
活动目的:
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以达到对本节内容的一个铺垫,引入新
活动效果:
通过学生完成情况,能正确地反映出学生以往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能够达到复习旧知识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的效果[:学科网]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
(1)、甲以/h的速度进行有氧体育锻炼,2 h后,乙骑自行车从同地出发沿同一条路追赶甲根据他们两人的约定,乙最快不早于1 h追上甲,最慢不晚于1 h1 in追上甲乙骑车的速度应当控制在什么范围?
活动目的:
通过大家互相交流后列出不等式组求解的过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不等式组在生活中的运用的作用
活动效果:
学生讨论列出下列不等式组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语句,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的突破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千万不要包办这样就达不到这一效果(学生列出后,教师利用展示出下列结果)
解:设乙骑车的速度为x /h,根据题意,得
解不等式组得13≤x≤1
答:骑车的速度应当控制在13/h到 1/h这个范围。
完成(1)后,教师相继给出下列情景题,这样会更进一步体现不等式组的生活化
(2)、第三环节、双基训练巩固提高活动内容:
1一堆玩具分给若干个小朋友,若每人分2,则剩余3;若前面每人分3,则最后一个人得到的玩具数不足2求小朋友的人数与玩具数
2已知利民服装厂现有A种布料70米,B种布料2米,现计划用这两种布料生产,N两种型号的时装共80套,已知做一套型号时装需A种布料06米,B种布料09米,做一套N型号时装需用A种布料11米,B种布料04米,若设生产N型号的时装套数为x,用这批布料生产这两种型号的时装有几种方案?
活动目的:
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生活化,并能利用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