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语(汉英)专名词典的规范性、综合性和实用性
舒启全
双语词典是外语学习的必备工具。外语中的专名,大多具有特定的涵义,与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不能仅从字面意思去简单理解,有其独特的译法,因此,双语专名词典的编纂更必不可少。
一、双语(汉英)专名词典的规范性
双语(汉英)专名词典的规范性是时代的呼唤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实行并与世界接轨,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贸易、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工作,特别是英汉互译,越来越多,广大翻译工作者对我国四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功不可没。但在各种翻译之中,也出现过不少问题,且不说口译中因对外宾的姓名称呼不当闹出尴尬或不快,也不说因对外国地名翻译不准而引起误会或矛盾,仅看我们的报刊辞书中对专名的误译、错译或混乱,我们就深感时代在紧急地呼唤:规范专名的翻译!需要双语专名词典!如在近年出版的《民族——国家与暴力》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胡宗泽、赵立涛译,王铭铭校,1998,北京:三联书店。一书中,著名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被译成“黑罗多特思”(第58页),孔雀王朝的阿育王(Ashoka)被译成“阿肖卡”第91页),公元742—814年在位的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被译成“夏勒马涅”(第136页),我国的孟子(Mencius)被译成“门修斯”(第99页),等等。德国东南部一州,地图按德语Bayern译为“拜恩州”,现在的《世界地图集》仍用这个译名,而报纸则往往按英语Bavaria译为“巴伐利亚州”,世界地图集也只好一并写上,再用括号括着,实际上成了同一个州两个译名。同一外国人也出现有多个译名如Phillip,至少有九种译法:菲利普、菲利蒲、菲力浦、腓力普、腓利普、腓利浦、腓力蒲和腓力;:鲍姆伽登、鲍姆加顿、鲍姆加滕、鲍姆嘉通、鲍谟加登和鲍姆加登;同一人名有不同译法,约定俗成的译法和当今译法不一,姓名排列顺序不一,姓名间的间隔符号不一,例子很多,俯拾皆是。就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例,同一人姓名,在不同学科分类分卷中就译法不同,如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Pythagoras,在《数学》卷译成“毕达哥拉斯”,在《音乐》卷译成“毕达哥拉”,日本前政府参议Itagaki Taisuke,在《总索引》中译成“板塬退助”,在《外国历史》I、II两卷中都译成“板垣退助”,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代表人物Eduard Bernstein,在《外国历史》I卷中译成“伯恩施坦”,在《哲学》I卷中译成“伯恩斯坦”,丹麦女作家Karen BlixenFinecke,《总索引》中译成“布里克森—芬纳克”,在《外国文学》I卷中译成“布利克森—芬纳克”,荷兰数学家Luitzen Rgbertus Brouwer,在《数学》卷译成“布劳威尔”,在《哲学》I卷译成“布劳维尔”,等等;地名和其他专名也有同种情况,如马来西亚槟榔屿州首府Pinang,在《世界地理》卷中译成“槟城”,又译成“乔治市”,我国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在《总索引》中写成“恩师市”(Enshi Shi),在《中国
论双语(汉英) 专名词典的 规范性, 综合性和实用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