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尊重文化多样性“世界中国学论坛”,是一个以文化为主旨的学术论坛,一个繁荣和发展世界中台,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融的汇合点。“世界中国学论坛”把中国最早的经典《周易》中的《同人》卦作为会标,表达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地区不同形态的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愿望。这是一个将会给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带来无限生机的美好愿望。三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意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鄙薄“同人于宗”的文化狭隘主义,倡导“同人于野”,即走出宗门,走向世界的开放、兼容的文化发展之路。二千五百年之前,孔子用生动的语言,进一步表达了这一思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远方的朋友交流学问、体验快乐,不仅是一种治学方法,更是一种为学境界。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欢聚一堂,切磋世界中国学,这是学术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们人生的一大快事。一中国学脱胎于汉学,但又区别于汉学。汉学指的是外国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比较侧重于中国古代历史、制度、语言、文字、哲学、艺术等领域。中国学涵盖了汉学的内涵,又扩展了当代中国的研究范畴。虽然,外国学者对汉学的研究可以上溯到日本的宋学,也可以包括晚明的利玛窦汉学,但是,西方的汉学研究主要兴起于近代,中国学研究则主要兴起于当代,这不只是时代的不同和内容的差异,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先前的汉学研究,是对于去今已远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今天的中国学,则不仅包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更侧重于近代中国和现当代中国的研究。中国学研究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学者参与的,有关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综合性社会科学。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其文明几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这一独特的文化,本身就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奇珍异宝,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这是汉学之所以在中国国力衰弱时依然受到国际学者重视的原因。自20世纪中叶开始,特别是1978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早已不是近代可比,于是,有关当代中国的研究迅猛发展,逐渐成为热点,且有发展为显学的趋势。汉学研究的诗书礼易、秦俑汉墓、唐诗宋词、敦煌壁画,与中国学探讨的东方与西方、国家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有没有内在关联?看上去没有,究其实则千丝万缕。从汉学到中国学,一以贯之的内涵,是中华文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就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延绵五千年之久的根本所在。传统不是我们可以随意作为客观对象任意处置的东西。传统无处不在,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之中。中国今天的发展,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汉学与中国学,其名虽分,其实则合,就是中国文化研究。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已经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文化早已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世界要前进,中国要发展,这注定了世界中国学必然会越来越繁盛。所以,我们预定,今后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中国学论坛。二文化交流,崇尚“和而不同”。人际交往,以和为贵。因为不同,才需交流;唯有和睦,方能沟通。“和而不同”的“和”,表达了人际交往的原则;“不同”则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和而不同”的理性思考,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最早提出“和”与“同”这一对哲学概念的人是西周史伯,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百物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构成;不同元素和谐有序地存在于统一体
“和而不同”-尊重文化多样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