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像解读【摘要】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像创作注重真实性与艺术性的表现与结合,创造性的运用镜头、灯光、色彩等元素,呈现出了美食的真实场景,构思巧妙、以小见大、情景交融,呈现除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视听符号与故事叙事的重新编码,消除了传播过程中的隔阂与文化差异,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关键词】真实性;艺术性;长镜头《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该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之后,在网络上引起了广大受众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一道饕餮的美食盛宴,还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这是对中国美食富有深度的影像解读,也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充满深情的开掘和彰显。《舌尖上的中国》浓厚的叙事风格,优美的影像画面,入境的动人解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艺术是纪录片的灵魂。一部好的纪录片必须是“真实”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舌尖上上的中国》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真实的。这种真实性表现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舌尖上的中国》以长镜头作为基本的镜头语言,但又不拘泥于此,不同于很多叙事的全景长镜头语言。《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大量长镜头聚焦在特写的层面上,再铺上灯光、场景等元素,食物本身的色泽、质感都被表现出来,很好的凸现了“美食”的主题。还通过不断的大范围的场景跳动,以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等地理场景的对比,设定节奏感很强的现场语言,但每集都有主线,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7个主题贯穿全篇。《舌尖上的中国》由于注重纪录片的纪实性和纪录性,因而大大减少了片子的主观色彩,使观众在欣赏片子的时候,能够更多地把精力集注在画面中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上来,并且从中得到自己应有的感悟和结论。对任何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而言,视觉只是基本的叙事语言,听觉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纪录片中的声音的表现主要包括真实的同期声,如人物语言,自然的音响等,同期声的完整对结构、节奏、讲诉全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音效,包括后期的文案语言,也是艺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如何,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舌尖上的中国》中到处充满着这样生动的文案,配合真实的现场同期声,让观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现场同步感,真实到观众可以看见面团在一点点的膨胀、闻到米酒飘出来的阵阵甜香,听见小笼包在蒸笼里兹兹做响,所有人都流着口水坚持着每集52分钟的煎熬。《舌尖上的中国》同时也是艺术的。这首先表现在它巧妙的构思上,没有落入一般美食纪录片的俗套,主题表达更加形象化、故事化,通过镜头语言直接引发观众对于饮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关注。它走出了中录片的小视角、小格局。将自然、人文、地理、历史、传说、掌故于一炉,多角度地诠释中国饮食文化,立体地展示了中国美食的一部厚重之作,是一部与中国美食文化风骨相契合的艺术作品; 其次,在叙述方式上,《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画面展示与解说点化、背景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让观众得到了全方位的视听享受。人物的不时出镜、故事的不时穿插、同期声采访的运用,更使片子显得灵动、鲜活,使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从挖藕者在田里的身姿切换到金黄的油炸香藕的画面;从竹林里冬笋的挖掘切换到一盘盘惹人的竹笋炒肉的画面。这些都足以让观众看的垂涎欲滴,想要亲自采掘,亲自做一番这样的美味。《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性还表现在
《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像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