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及没有单位的原因.
3、会利用公式η=W有/W总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W总进行有关计算.
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器材:弹簧秤、动滑轮
教学课时:1时
F
G
F
G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
的物体,求动力F= 。
、额外功和总功
(1)演示实验
用弹簧秤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升高。从弹簧秤读出拉力F的
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以下边讲边板书:
“实验数值G=5牛,h=,F=3牛,s=1米。
弹簧秤的拉力(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W动=F·s=3牛×1米=3焦,
提高重物,动滑轮克服阻力做的功:W阻=G·h=5牛×=”
(2)提问:由实验可以看到W动>W阻,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前面研究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我们没有考虑摩擦,没有考虑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动滑轮本身重等因素,是理想情况。实际上,我们用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重物时,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动滑轮一起提升,这时我们用的力(动力)就比没有摩擦时要大(该实验中,,而实际的拉力是3牛)。做的功要比没有摩擦时大一些(该实验中,,而实际动力对滑轮做的功是
3焦)。
(3)总结并边讲边板书
①在用动滑轮提高重物的实验中,用来提高物体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
问:本实验中的有用功是多少?
答:W有=G·h=5牛×=。
②本实验中,用来克服摩擦做的功、,但又不得不做的功,这种功叫额外功。使用任何机械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
③本实验中,有用功加额外功是总共做的功,叫总功。
板书:“(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
问:本实验中总功W总=?
答:W总=F·s=F·2h=3牛×1米=3焦。
问:本实验中做的额外功是多少?
答:W额外=W总-W有用=3焦-=。
问:根据以上实验,你能算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吗?
学生演算,答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答:%。
教师小结并板书:“():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教师指出:表示机械效率的字母的读音。机械效率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问: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
答: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70%,另30%做的是额外功。
阅读课本提高机械效率一段,小结要点,指出采取减小额外功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
。
小结:
1、有用功的定义
2、什么是额外功
3、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机械效率
:为了达到目的,人们必须做的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W有=Gh
:为了达到目的,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W额=W总- W有
:为了达到目的,人们实际做的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一般指动力F做的功。 W总=FS
:有用功跟总功之比。,计算本实验η。
注意:(1)任何实际机械效率总小于1
(2)机械效率无单位
(3)机械效率与省力情况无关
。
三功率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生产中的实际,在讨论中使学生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2、学会使用功率的基本公式,一解答简单的物理习题。
(二)过程与方法
●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功率的计算方法既是本节的
机械效率物理教案连云港市韩冬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